大刺梨树村人的“抗旱路”——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国内新闻
    大刺梨树村人的“抗旱路”
2010年03月29日 00: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昆明3月28日电 题:大刺梨树村人的“抗旱路”

   中新社记者 甘娜

  24岁的柳志成辞掉了春节后进城务工找到的建筑工地上沙石工的工作,匆匆赶回农村老家大刺梨树村。百年一遇的大旱,让这个位于昆明市盘龙区阿子营镇的边远小山村的生产生活陷入了困境。

  “家里只有年迈的父母,他们的饮水和日常生活用水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四头牛、两头猪的饮水以及备耕烤烟的灌溉了。”柳志说,从去年9月开始,大刺梨树村一直没有下过一滴雨,村里往年人畜饮水的水源点早在10月份就干涸了,全村27户127人就从距村1公里以外的双龙潭用大型抽水机抽水到村后的水浇地蓄水解决村民饮用水,从距村3公里外的牧羊河用马车、牛车拉水到村用于牲畜饮水。但进入今年3月以来,双龙潭的水源逐渐干枯,蓄满一塘水需要一星期左右,所以全村的人畜饮用水基本上要到距村3公里以外的牧羊河取水。

  “从大刺梨树到牧羊河只有一条小路,非常难走,车子根本走不了,只能靠人背马托,来回一趟至少三个小时。”柳志成说,往年水不够用的时候,他也去过甸头村牧羊河取水,但去一次回来就够顶上一段时间,而现在,由于牧羊河的水也少了很多,而且每天都有很多人都在那里取水,自己村里又一点水都没有,一天去取水两次才能基本满足家里的人畜饮水和生产生活用水。“就是因为我父母年纪太大去不动,我才辞掉城里工地上的工作回来帮忙。”柳志成所谓的“回来帮忙”,其实就是每天往返两次去取水,这样就要花费他一天将近6个小时的时间,而且因为路况十分糟糕,每赶牛车去一次回来,柳成志都要很长时间才能缓过气来。

  柳志成所说的挑水小路,是大刺梨树村唯一一条通往甸头村的便道,连路都称不上,全长3370米。今年旱情严重,这条便道就成了大刺梨树村小组取水和甸头村委会向大刺梨树村小组送水的唯一通道。这条便道坡度大,路面颠簸、狭窄,机动车无法通行,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只能通过便道靠人挑马驮。

  为彻底解决这条“取水送水专线”不通畅的问题,经阿子营镇政府和甸头村委会及村民小组多次实地察看、协商讨论,并请业务部门实地勘察设计后,决定将从大刺梨树村到甸头村的便道进行路面加宽、裁弯改直、铺沙填石。道路建设工程于3月14日开工,将于4月1日完全竣工,整个路面工程建设共需投入资金16.7万元。

  “我们打算把这条新修的道路取名‘抗旱路’。”甸头村委会书记苏树琪说,“等这条路修好了,大刺梨树村就可以开车到甸头村取水,即使还是人挑马驮,路也好走很多,能节省一大半的时间,更重要的是,镇上的送水车能直接开上来,每天定时送水,人喝的水就肯定没有问题了。”

  柳志成在城里工地上当沙石工的经验,让他成为抢修“抗旱路”的骨干,每天除了挑水就是义务修路。像柳志成这样义务修路的村民有很多,刘天有也是其中一个,只是因为年初在挑水的路上摔倒把腿摔断了,不能干体力活,只是每天到工地上给义务修路的村民们送水喝。“修路我帮不上忙,我就给他们送送水。”

  苏树琪介绍说,现在每天都有近100人来抢修这条“抗旱路”,其中六七十个是村民,村委会的党员二三十人,每天要干8小时,从早上7点到下午6点,都是义务的。“大家只有一个心愿,赶快把这条抗旱生命线给修好,尽快缓解大旱给我们带来的用水困难。”

  柳志成相信,大旱总会过去,日子还是一样要过。“不过,因为这条抗旱路,大家更团结了,对抗旱救灾更有信心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