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连日来的采访中发现,尽管重庆旱情严重,但旱区村民并未表现出2006年重庆遭遇伏旱时那样的焦虑不安。在彭水县,记者看到了一片片干枯的良田和绝收的庄稼,但更感受到了在重灾区生活的人们一些微妙的变化:从每天准时收看天气预报,到村民们家家户户屋顶上装起的拦水墙;从村民自觉遵守将仅有的水源让给老人和孩子的守水协约……大旱面前,村民开始积极“自救”。在饱受着大旱摧残的重灾区,他们缺水,但从不争抢水源,从不吝啬共同分享。他们经历过大旱,更懂得如何手挽着手去共渡难关。灾难面前,他们已不再恐慌,多了份从容。
对此,重庆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分析说,经历了2006年的百年大旱,当地修复整治了大量水利设施、钻了数千口取水井,加之部分旱区在耕作中传承了留“冬水田”保春耕的习惯,这些水利设施和冬水田的蓄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重庆旱区人畜饮水难与小春作物旱情。同时,重庆许多地方一直存在“干冬”现象,冬春连旱以前也存在过,故旱区民众从心理上对干旱“见惯不惊”。
此外,当地政府的科学抗旱举措和旱区民众的积极自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旱导致的农作物受灾,有效疏导了旱区民众的焦虑情绪。 时下正值春播时节,持续干旱导致重庆部分区县的水田“喊渴”,数万亩无固定水源的水田因缺水而无法打田播秧。记者在走访部分旱区时发现,自旱情出现后,当地政府主动抽派农技人员进村入户,鼓励农民“水路”不通走“旱路”,将水田里改种了玉米、大葱、西瓜等耐旱农作物。(李国 刘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