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攀枝花4月2日电 题:重访“8·30”地震重灾区:抗旱重建两不误
作者 徐杨祎 刘忠俊
经过两个小时颠簸的车程,记者来到2008年“8·30”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攀枝花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民族文化村。
走进村庄,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彝族老人坐在村口的树下交谈着。虽然记者并不能完全听明白彝语,但老人们还是热情地招呼记者,尝试着沟通。
82岁高龄的起瑞仙老人一字一顿地说:“那年地震把我家40头牛都埋在了大山下,家里房子也垮掉了。自己没有钱修房子,村上给了我们很大支持。你看嘛,我家的房子马上就要装修了。”
离村口不远的地方,一口长约10米的池塘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池塘中大约有一米深的水,这在已经190天没有下雨的山里实属罕见。
村民说,这并不是他们的饮用水。迤沙拉民族文化村村长殷少洪的介绍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惑,“村里都是彝族徽派建筑,基本都是木结构,极容易引发火灾。一旦起火,这山上没水的话就十分危险了。这个池子是消防池,里面的水是不能随便用的。”
一提到村里干旱情况,殷少洪村长脸上显出无奈。迤沙拉村共有572户村民,共计2267人。“8·30地震”给每家每户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全村有426户重建,其余146户对房屋进行了加固。“地震之后本来就困难,现在又干旱,地里的庄稼全部绝收,让受灾民众雪上加霜。”殷少洪说。
走在街上,一栋主体结构已经完工的新房吸引了记者注意,走进该房院内,主人纳录秀热情招呼记者参观,这是一栋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新房。纳录秀说,她家地里的小麦因干旱全部绝收,现在玉米都还没有种。“今年由于天旱,地里自己吃的蔬菜都绝收了,我已经好久没吃到新鲜的菜了。所有的东西都要到平地镇上去买。”
纳录秀说,现在家中的生活用水还能从山里接些山泉水应付,如果老天持续旱下去,就很难说了。“气象台预报要6月中旬才下雨,山泉水最多能维持半个月,这两天大家都在寻找新水源好打井。”
尽管长达半年的干旱给这座刚刚从地震中新生的村庄带来又一次考验,但生活在迤沙拉的每一个人依然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前几天来了专家指导‘水改旱’,现在基本上都不种水稻,都改成烤烟、土豆、花生那些耐旱的庄稼了。”面对一片闲置已久的田地,殷少洪告诉记者,家家户户早已经做好了耕种的准备,只等天公作美下一场大雨。
就在记者即将离开时,村口的几位彝族老人们唱起了祈雨的民谣,老人们的眼神表达着对雨水的渴望。(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