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委员会称严重旱情与中国建水坝无关——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国内新闻
    湄公河委员会称严重旱情与中国建水坝无关
2010年04月05日 06:40 来源:国际在线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际在线报道(驻泰国记者张冬梅):今年我国西南遭遇严重旱灾,实际上旱灾范围也广泛覆盖了东南亚的湄公河流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前一段时间湄公河下游水位下降,被指起因于上游中国修建的水坝。然而这显然不是事实。在正在泰国著名旅游胜地华欣举行的首届湄公河委员会峰会上,中国方面对这种说法作出了回应。

  湄公河委员会是一个政府间组织,已经成立有15年了,成员包括湄公河下游的四个国家: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4月2号到5号,首次湄公河委员会峰会在泰国中部海滨城市华欣召开,来自成员国柬老泰越四国的领导人,以及对话伙伴国中国和缅甸的代表参加这次会议。峰会的前奏是一个为期两天的国际会议,主题是“世界变化背景下的跨境水资源管理”,来自世界各大水系管理部门的代表以及水利专家共同探讨如何改善跨境水资源的管理。

  近期,整个湄公河流域出现历史上少有的旱情,湄公河水位下降到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部分地区的水位仅有33厘米,可以说是湄公河下游四国遭遇的20年来最为严重的旱情,因此这次峰会四国政府会主要讨论如何应对旱情的问题。另外,前段时间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媒体把湄公河低水位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在湄公河上游澜沧江建水坝造成的,因此,中国水坝是否导致湄公河水位下降也成了媒体关注、专家探讨的问题。

  参加此次峰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副外长宋涛,4号在接受中国驻泰媒体采访时表示,近期,包括中国西南地区在内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大旱。中国对下游国家境况感同身受,并积极与次区域国家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共同携手抗击旱灾。他说,有充分的科学数据表明,旱情是此次湄公河干流水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所谓中国在澜沧江上的水电开发导致了湄公河水位下降的说法既没有科学根据,也与事实不符。

  这是因为,一是中国澜沧江出境的水流只占整个湄公河径流总量的13.5%。湄公河径流的86.5%来自于中国境外湄公河支流的水量的汇总。这次极端的旱情导致了中国境外湄公河流域的来水量减少,造成了湄公河水位的大幅下降。二是,中国在澜沧江上从事的梯级水电开发并不耗水,三个已建成的电站运行基本不耗水,水库面积小,蒸发量有限;在建的小湾水电站进入枯水期后一直没有蓄水。所以说,中国澜沧江水电开发不可能造成下游水位的下降。

  包括下游国家政府和湄公河委员会在内的有关各方对于这个问题也有着客观和科学的认识。湄公河委员会秘书处首席执行官伯德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湄委会今年3月上旬形成了一个报告。他们模拟有水坝和没有水坝的情况下水流的情况,分析并形成这个报告。当时他们根本的疑问是,中国(水坝)是否导致了水位下降,而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真正的原因是降雨量极小,雨季提前结束,并且去年雨季也非常缺水,紧接着的旱季的降雨量比往常又要降低了30%到40%。

  他说,修建水坝是非常敏感的话题,既有益处,也有负面影响,同时对上游和下游都有副作用。不过,根据湄委会的分析研究,在这个旱季和2008年8月的洪涝灾害中都没有发现中国水坝的影响。

  此外,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部长素威对中国有关部门从3月22号起向湄公河委员会应急提供澜沧江当前特枯情况下相关水文资料这一作法表示赞赏和感谢。他说,这不单使湄公河流域国家的人民,也使全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发生的事情。中国三、四座在建的水坝(从澜沧江)取水不到4%,从总量上来看是很少的。但是,过去人们没有这类信息或者数据,人们就怀疑是上游截流而导致下游来水减少。作为湄公河委员会主席的素威说,相信中国与湄公河委员会的合作水平也会因此获得提升。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这次遭遇历史罕见的极端干旱天气导致中国西南2300多万人面临饮水困难的问题。而湄公河下游的柬老泰越四国的旱情也很严重。世界主要稻米生产国泰国和越南水稻产量因为缺水而产量锐减,老挝、柬埔寨出现缺水、船只停航等情况。泰国近400个县面临严重旱情,受灾人口达到了600万。灾情最为严重的东北部地区,湄公河水位已降至40年来最低。泰华农民研究中心估计,灾情将造成至少60亿泰铢的损失。此外,湄公河的低水位还将严重影响区域内旅游、航运和渔业等领域。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