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就水”背后的官员:为考察务工环境养猪一月——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国内新闻
    “移民就水”背后的官员:为考察务工环境养猪一月
2010年04月07日 17: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义乌4月7电(见习记者 朱丽珍 董齐)加上3月31日转移到浙江义乌的116人,今年,云南省曲靖市驻义乌工作站主任陈家顺已经安排了1400多名旱区群众到义乌就业。重旱之下,旱区百姓的生活工作问题炙烤着陈家顺的心,为了搭起让企业与群众信赖的劳动“桥梁”,这位驻义劳务官员隐姓埋名到企业当一线工人、仓管员,甚至养猪一月,为的就是替旱区乡亲考察务工环境。

  2010年,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参加全国两会时首次提出,今年云南要加强“移民就水”,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以缓解饮水困难,“移民就水”也成为抗旱关键词之一。目前,云南省各州市政府部门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系,一辆辆满载农民工的客车开往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

  而“移民”这个词语,对于任云南省曲靖市驻义乌工作站主任、云南省沾益县驻义乌工作站站长、云南省沾益县劳动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劳务产业办副主任等职的陈家顺来说,早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几年来,他陆续号召家乡百姓外出务工,尝遍了劳务输出的酸甜苦辣。

  宁少10人 不转回去1人

  2007年3月27日,云南省沾益县在义乌成立工作站,陈家顺任站长,负责收集核实用工信息、推荐安置就业岗位等工作。由于刚成立没有经验,第一次沾益县大规模组织了300多名群众到义乌,让陈家顺手忙脚乱。“义乌这边的条件还未成熟,我们没有深入考察,工作也未全部落实,而当时很多村委会为了组织村民外出务工,一味地讲好话,企业的实际也跟宣传不符,导致当村民到达义乌工作后,觉得跟想象的有出路,引起了跳槽风波。”

  当年通过劳务工作站输入义乌企业的员工中,有不少人一年内换了10多家企业。“究其原因,是实际情况与员工想象的有落差。”陈家顺尝试建议政府先组织小批量人员过来,“这样我们能落实每个人的工作,每个厂家一次安排不超过10人,并且安排一名较为可靠的人负责每周跟我汇报一次情况,让我能时刻掌握外出务工人员的想法。”

  陈家顺的“计谋”起效立竿见影,2008年不少员工返乡过年时,开始免费“宣传”义乌。“我们那边的村落比较封闭,交通也不发达,很多人抗拒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害怕上当受骗、害怕找不到工作、害怕拿不到工钱。而外出务工的人员就是他们的‘眼睛’。如果因为我们没有安排妥当而让一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他们一定会用‘恐怖’来形容义乌,那村落里就没有人敢外出了。相反,如果外出回乡过年的这些人觉得义乌不错,那便可以带动几十户村民。”

  为考察务工环境甘做“农民工”

  经过2008年不少返乡务工者的口口相传,当年沾益县不少农民踏上了务工之路,一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也纷纷涌向义乌,但这却也让陈家顺颇感尴尬。“这些年纪比较大的农民没有技术,只能找一些力气活。”然而,相比家乡的闲散生活,义乌的忙碌让他们极不适应。“云南气候宜人,尤其是曲靖市山清水秀,简直就是天堂。当地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惯了闲散安逸的生活。而义乌的工厂工作时间比较长,工人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比较少,很多人做了没多久就返乡了,对我们工作产生了极大的阻力。”

  归根结底,陈家顺认为是片面的宣传和现实的反差让农民工无法接受。“有些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宣传的根本不一样,让人感觉被骗了,我觉得推荐工作就是要说真实的话。”就此,陈家顺萌生了当农民工的念头。“我以农民工的身份到劳务市场找工作,当时看到了华统养殖场在招人,我就去应聘了,把真实的工作环境告诉乡亲。”而这一干,就是一个月。直到陈家顺亮出“底牌”,华统养殖场负责人吴小荣才得知真相。“平时我观察他老是东张西望,以为他要自己养猪,没想到竟然是一个副局长,太出乎意料了。”

  除了养猪员外,陈家顺还做过工人、仓管员等各种工作。“综合看来,义乌小企业比较多,也比较灵活多变,30~40岁的家乡人比较喜欢,尤其是深受夫妻工的青睐,因为可以分到夫妻房,两人也可以在工作上有所照应。所以,我们尽量推荐这些人过来。”如今,只要是陈家顺出马动员,就有不少农民收拾铺盖赶赴义乌就业。“有时车票已经提前订好了,出发当天还有农民卷着铺盖到办公室门口等着,要跟我一起到义乌,只能临时补票。”而在华统养殖场,今年已安置11人就业,其中有4对夫妻工。

  工作站搭起浙滇两地“劳务桥”

  从2007年成立之初所遇的“尴尬”到2008年情况转好、2009年工作全面展开,2010年一场百年一遇的大旱使得云南曲靖市驻义乌站的工作出现了“井喷”。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1400多人经工作站安排在义乌就业。“像我们沾益县,除了好山好水外,没有其他优势,所以‘移民就水’的提法是很合时宜的,外出务工是当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今,陈家顺的工作已不仅仅是为老乡安排就业,而是做一个合格的“娘家人”。“今年我们劳动局成立了劳务公司,协助动员组织当地农民外出务工,目前已组织了44个人;而校企合作和一些城乡新增的劳动力是我们主攻的方向。”陈家顺介绍,通过学校培育出一批有较高技术和文化的人才,输送到各地企业,而劳动局也将组织一些农民工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更能顺利地就业。

  一个养过猪、看过仓库、上过一线的“农民工”局长让很多老乡倍感亲切,工作站的人员被他们当成了“娘家人”,事无巨细都会打来电话咨询或求助。“春节期间走访一些村落,时不时就有人跑来打招呼,说我曾经帮助过他们。但是因为人太多了,我自己都不记得了。”然而这却如一剂“强心针”,让陈家顺充满了工作的热情。“能帮助到他们,是我最大的快乐。”

  日复一日,陈家顺见证了义乌企业几年来的用工变化、务工人员的心态变化,也体会了劳务输出的苦乐酸甜。而凌晨1点30分这个时间烙在他的心上。“因为这是从曲靖坐火车到达义乌站的时间。”不出意外,陈家顺总是要到车站迎接一批批来自家乡的务工人员。(完)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