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大忠,现绵阳市副市长,2010年4月20日被正式任命,但仍然兼任北川县长一职,所以他并未离开北川一步。
约经大忠采访花了近一个星期,每次打去电话,不是没人接就是秘书甚至司机答话,好不容易由他亲自接听,一开口就是催:“你快说,你快说。”
他每天的时间安排从早7点到晚11点,几乎每两个小时一个工作任务。5月9日采访当天,上午他在桂溪乡陪同来自广西百色的援建团,中午花两个多小时赶回位于安昌的县政府,下午2点一个会议,4点一个会议,6点要赶到绵阳参加山东青岛某援建工程的活动。
于是采访只能在下午4点的会议结束后,由安昌到绵阳的路上,大约30分钟的车程中进行,主题是震后北川的异地重建。
建设与安置
南方日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刚刚我们又去了一次北川老县城,看到城外面的山脚下有很多在建房屋,它们是什么用途?那个位置似乎也很危险,为什么还在那里建房子呢?
经大忠(以下简称“经”):那是给当地农民住的房子。因为北川本身空间比较狭窄,但是所有建房点都是通过地质专家勘察论证过后,专门设计规划的,对地质灾害都有充分估计。那可不是我们随便指的,全县所有的选点都先后经过了至少6批地质专家的考察论证,反复地选才选出来的。
记:老县城外的选点,有没有一种考虑是当地人对老城有感情,他们不想离开老城?
经:首先是安全第一吧,不能由你选不选择。有些还是我们强行撤出来的,老百姓谁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呢。
记:我们在板房区见到一些老百姓,他们都比较担心房子的问题,那么灾民安置房究竟将如何进行配置?灾民需要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分到安置房?
经:这个问题我们还在研究。
记:我们了解到,在漩坪乡,只有那些既失去土地也失去房屋的人才能分到安置房,每户48平米,每平米1200元,有些人没有能力支付这笔钱。这些情况您了解吗?
经:你了解的这个情况并不能代表全面。
比如说,如果买房出钱有困难,那么我们在信贷给予一些支持,在利息上给予一些帮助。当然群众有困难,还是要承认的。
记:那么现在安置房还没有灾民入住?
经:目前安置房的配套设施还有待完善,进水、排污等都没有解决,所以暂时还不能入住。
产业与就业
记:唐山大地震后都没有异地重建,北川异地重建是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经:北川异地重建,首先是选址比较难,既要考虑安全的问题,又要考虑生态的问题。另外是北川的条件也比较差,建材、运输、道路等方面都存在困难,不能保证重建的需要。还有就是异地重建的产业恢复和发展也是一个难题。
记:在产业方面,以前北川的产业是什么?现在情况怎么样?
经:县城有一些工业,农村的产业基础还比较好,主要像茶叶、长生、干果、魔芋等农特产品。
现在主要是在进行产业恢复,主要是有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我们正在研究,将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作为一个重点。这两年他们的生活还好,由于重建工程很多,劳务市场的需求还比较大。
记:现在的重建工程大约安置了多少人就业?
经:现在北川县的重建工程安置了大约25000人。县外也安置了大约3万多人,主要是我们的一些传统的劳务市场,比如采掘、建筑、服务等行业。
记:当重建工程结束之后,这些劳动力又将何去何从,特别是那些没有掌握专业技术的农民?
经: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主要考虑的是两个渠道,一是通过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岗位。二是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继续开拓劳务市场。
记:恢复和引进的各是一些什么项目?
经:恢复的主要是矿产、建材、水电、农特产品加工等项目。水泥制造是新建的,以前北川的水泥年产量也就几十万吨,现在达到了400万吨。引进的项目有新材料、电子、机械制造、文化旅游产品加工等。
现实与跨越
记:您现在的职务已经是绵阳市副市长了,但是现在还是在北川工作?
经:什么职务都不重要,反正公务员就是要按照组织的安排,做好自己的工作。目前还在呆在北川,工作内容也没有变化。北川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记:有人认为,地震重建让灾区一下子跨越了二三十年的发展阶段,作为当地干部,您认同这个说法吗?
经:我认同这一点,这确实是一个比较中肯的说法。通过援建,国家和地方的支持,基础设施不仅仅是恢复,而且在恢复过程中得到提升。在产业方面,通过将对口援建变为对口合作,在投资、产业项目等方面,地区的产业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记:重建使得基础设施、产业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但可能存在这样的担忧,教育、人口素质、干部素质则可能会相对滞后。
经:一方面,基础设施等硬件确实提升了,但另一方面,一个地区要发展、提升还包括很多的内容。
第一是发展结构的问题,这点是重中之重。第二是社会管理的问题,社会秩序重构。比如重建后的许多村庄,可能是由以前几个甚至十几个村庄合并在一起的,那么这些村庄社会关系的重构就有很多工作要做。第三是公民素质的提高,要使他们能够适应新的市场、新的产业、新的职业,也包括我们的干部,这都需要一个过程,是一个跨越的过程。
记:地震中北川县的干部损失情况如何?
经:损失比较大,460多人吧。
记:那么这些缺失的干部力量如何得到补充?
经:我们会挑选优秀的人才进行考核提拔,当然要优秀、能够胜任重建工作才可以。
现在我们还用到一部分志愿者以及义工,还包括社会中介这一块,比如会计等。现在这一块加起来大概有400多人吧,这个数据不是很准确。
后面来的这些干部对于工作、对地形都不够熟悉,肯定还是有差距的。过去一两个人的工作,现在可能要分三四个新人才干得下,只能由熟悉的多承担一些了。要说足够补充的话这个差距就大了,那就只有熬夜了。
记忆与未来
记:作为您个人,有没有舍不得老北川?
经:在老北川工作了那么久,肯定还是不舍得。虽然常常会想起,但现在忙的时候就不是很在意。所以说忙的人会幸福一点,闲的人就会非常痛苦。我都来不及想这些。
记:从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北川重建不光是建筑重建,甚至也不光是社会结构的重建,经历过这样一次大地震之后的北川,将会存在于几代人的记忆当中,存在于未来的历史书写当中,您作为北川这样一个特殊历史节点上的县长,希望留在人们记忆和未来历史当中的北川是怎样的一个北川?
经:这也不是务虚,肯定是有一个定位的,因为一个地方的发展肯定要有一个目标。说白了还是科学发展观,要讲规律、讲科学、讲人文、讲自然、讲协调、讲统筹。目前就是按照国家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去建设北川,经济要发展、城乡统筹水平要提高、人们要能够就业,家家户户的日子要过得去,就医、就学等问题都能得到基本的解决。同时作为民族地区,社会要稳定和谐。就当前我们新产业新规划的发展需要,还必须提高人民的素质。
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个务实的事情。物质建设仅仅是一个方面,而环境的建设、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建设都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在北川尤为重要,因为其遇难同胞比较多,心理伤害和精神上打击都比较沉重,所以这些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
记:地震之后留下的不仅是伤痛,还有进步和升华。
经:伤痛要是把它抚平的话肯定需要一个过程,记忆要忘却那或许是不可能的,只能说我们能做的最基本的事情,那就是面向未来。 南方日报记者赵新星张蜀梅发自北川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