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针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西藏跨越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反分裂斗争尖锐复杂的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全面总结了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发展稳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科学分析了西藏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奋力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深刻认识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精神实质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西藏工作理论。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及其形成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在总结历史经验、深入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深化和发展了对西藏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涵盖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观点、重要认识、重要论断。比如,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六个重要”(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充实完善了以“四个坚持、一个中心、两件大事、四个确保”(“四个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件大事”即发展和稳定;“四个确保”即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西藏工作指导思想;科学分析了西藏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总结了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等。这是对我们党治藏方略的新概括、新阐释、新发展,是指导西藏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政治保证。
指明了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新路径。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是西藏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科学总结西藏半个多世纪以来发展经验,综合分析一系列重大问题得出的正确结论,完全符合西藏实际。中国特色,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西藏特点,是开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局面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走好这条路子,就要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增加农牧民收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提升维护稳定能力,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统一。
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确立了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制定了一揽子支持西藏发展稳定的政策措施。我们要用好中央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和对口援藏的有利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步伐,奋起直追,努力拼搏,完成中央确定的目标任务,让西藏各族人民过上小康生活。
确立了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西藏工作主题。推进跨越式发展,是改善西藏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各族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物质基础的迫切需要。推进长治久安,是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是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达赖集团始终在进行捣乱破坏活动,始终在图谋“西藏独立”、分裂祖国,他们始终是西藏发展进步的最大障碍。我们要高举“五个维护”(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坚持旗帜鲜明、针锋相对、掌握主动、争取人心、强基固本的基本方针,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西藏社会局势保持持续稳定、进而实现长治久安。
提出了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关系以及全国支援与西藏自身艰苦奋斗关系的要求。这几种关系相辅相成、紧密相联、相互促进,处理好这些关系,是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发展的成果惠民富民,以稳定的成效安民乐民;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同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特别是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坚持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优化环境和改善民生同步提升;充分利用中央关心、全国支援的外援优势,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步伐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到2020年西藏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今后10年分三步走:第一步抓好今年,全面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奠定良好基础;第二步抓好“十二五”,大力加强各项基础工作,推动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0%以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80%左右;第三步抓好“十三五”,致力于各项事业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普遍接近和部分达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持续稳定的发展,进入长治久安的新阶段。
坚定不移抓发展,大规模推进经济建设。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核心是“好”,关键是“快”。要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推进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要以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为重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破除发展的瓶颈制约。要抓住优势矿产业、藏药业、民族手工业、特色旅游业等几个关键点,高起点、大规模推进。要加快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保护好西藏的碧水蓝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南亚陆路大通道建设,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推动跨境经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尽心竭力抓民生,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核心是利在人民,关键是让群众生活得更好。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教育,统筹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继续办好内地西藏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上学、上得起学、上得好学。二是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坚持城乡全覆盖、重点放在农牧区,加强农牧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基层医疗卫生设施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让各族群众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三是积极拓展城乡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让各族劳动者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致富有盼头。四是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城镇基本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各族群众衣食有着落、生活有来源、养老有保障。五是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加快实施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各族群众胸中有志向、处事有准则、行为有规范。六是加快普及科学技术。着眼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普及科学技术,让各族群众时时讲科学、事事信科学、处处用科学。
旗帜鲜明反分裂,大力推进长治久安。推进西藏长治久安,核心是安定和谐,关键是长期久远。一是始终绷紧思想上的一根弦,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肩负起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政治责任。二是广泛深入宣传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让各族群众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三是广泛开展反分裂斗争思想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认清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四是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扎实开展以“三个离不开”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五是建立和维护寺庙正常秩序,深化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六是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分裂破坏活动和刑事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全面加强维稳专门力量建设。七是加强涉藏外事外宣工作,把一个真实的、繁荣进步的西藏展现在世人面前。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落到实处。要加大执行力、增强保障力、提高战斗力、形成推动力,确保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加大贯彻落实的执行力。要形成总体工作协同抓、重点工作专门抓、单项工作分工抓的工作机制。抓好事关发展稳定的投资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衔接落实,确保各项政策不空转、项目不延缓、任务不落空。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贯彻落实的保障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政治标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标准,重点考察干部在反分裂斗争中的态度和表现,把政治立场坚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和反分裂斗争的坚强领导集体。三是夯实基层基础,提高贯彻落实的战斗力。坚持强基固本方针,以“五个好”(一个好班子、一个好思路、一个好规划、一个好章程、一个好阵地)为目标,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坚强战斗堡垒。四是强化督促检查,形成贯彻落实的推动力。要把督促检查工作贯穿于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的全过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完善建设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采取多种形式督查督办,确保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落到实处。
(作者:张庆黎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歆】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