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今天(22日)发布“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报告称,我国虽然已经进入人才资源大国之列,但是主要得益于巨大的就业人口规模,而非人才资源的平均可持续文化素质。其后果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步履艰难,口号空喊许多年,却缺乏坚实的人本基础。
一份最近的研究显示,在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中,我国的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数分值为0.041,排名第8位。其中,基础实力指数、研发实力指数和科技效能指数的分值分别为0.002、0.025和0.053,排名第17、第10和第7位。这意味着我国人才基础实力国际竞争力较差,就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也不高。
报告指出,中国人才资源的平均素质,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落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总体经济实力排名在世界前三位,但是,无论是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标及分类指标排名,还是人才资源的平均素质状况,都不能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和地位相匹配。
这种不匹配典型地体现在“中国创造”难以实现。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性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等问题,使得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在世界企业的高端竞争中,难以把握制高点和经济决策的主动权,并严重制约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人才资源的综合实力难以有效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报告称,我国人才问题不仅是平均素质不高,而且分布还不均匀。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然而,科技人才集中于大中城市,主要在科研院所以及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行业,而农村、企业和基层一线人才匮乏,经济领域科技人才缺乏。
“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乡统筹开发。”中国社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潘晨光说,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着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匮乏,企业和基层创新人才短缺,科技人才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脱节、创新结合点错位,科研投入严重不足以及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等问题。
他分析说,影响人才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官本位”现象严重,学术行政化制约了创新人才发展。在办学模式上对教育的行政干预过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型管理体制。在大学里,学校通过行政力量对大学教学质量进行监管与评估,依靠行政手段抓质量,通过一些量化指标来衡量。
“学术行政化以及外部各种干扰严重影响科技创新人才潜心研究,而且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评价标准和导向存在偏差,学术成为权力的附庸,高校中的学术活动浮躁,难以形成鼓励科研人才专心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环境,以致难以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另外,和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企业没有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目前,我国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较低,仅占40%左右。而发达国家企业拥有人才量一般达到70%左右,美国从事科研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有80%在企业,英国有61%在企业。
报告还提到,解决百万“蚁族”问题,应着力缩小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差距。国家应对二、三线城市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促进二、三线城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毕业生的有效分流。(记者董伟)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