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概念被滥用 透支整个社会公信力——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国内新闻

“专家”概念被滥用 透支整个社会公信力

2010年06月25日 07:4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漫画:杨威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民调显示,尽管44.8%的人遇到重大问题仍愿听专家观点,

  但仅6.5%的人相信专家权威且值得信赖

  实习生 方莉 本报记者 黄冲

  近年来,部分专家的雷人言行,经媒体曝光放大后,经常受到众多网友议论,不少人更是戏称这些专家为“砖家”。在我们社会原本备受尊敬的“专家”一词,遭遇了鱼龙混杂甚至泥沙俱下的微妙变化。

  不过,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549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却显示,仍有44.8%的人在遇到重大问题时,愿意听专家的观点;也有32.8%的人表示“不愿意”;22.3%的人未表态。

  这不禁让人疑惑:怀疑专家、又离不开专家的我们,到底怎么了?

  “不要迷信专家,那只是个传说”

  “80后”小柴在自己的“魔鬼词典”里,对专家进行了这样一番阐释:“所谓专家,不是专门呆在家,就是专门跑来跑去参加这个那个研讨会的人。所以,不要迷信专家,那只是个传说。”

  调侃归调侃,面对这一群体,他依然矛盾:“当遇到不确定的问题时,我还是会想到专家,盼望他们能替自己拿个主意。”

  本次调查显示,39.5%的人认为专家言论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31.9%的人觉得专家言论需要根据情况判断辨别;20.4%的人认为专家言论根本不值得相信,6.5%的人认为“专家是社会权威,值得信赖”。

  去年发生在广东番禺的垃圾焚烧事件,让华南理工大学研一学生刘杰至今记忆深刻。当时有几名专家说,垃圾焚烧无害,国外都这样做。可实际情况是,2000年后国外就基本废除了垃圾焚烧发电。据报道,出来说话的几名“专家”中,有个是发明垃圾焚烧工艺专利的人,还有一个是做垃圾炉生意的美国公司中国区副总裁。这些“专家”均来自利益团体。刘杰感慨:“这些人都不替公众说话,怎么能叫专家?”

  “专家”为何变成“砖家”?调查中,79.6%的人觉得是因为“部分专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为利益群体代言”;72.3%的人认为“大量‘伪专家’充斥专家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同时,有28.5%的人认为媒体难辞其咎,“媒体争相报道专家‘雷人雷语’,放大负面印象”。

  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天根教授表示,现在不少专家在媒体上对时政、社会各领域的问题发表观点,是一种进步。但如果专家言论和社会现实不符,或离民众期待有一定距离,往往会引起民众的质疑,甚至抨击。

  调查显示,23.6%的人认为,是人们对专家的期望值太高,以致失望过大。12.8%的人干脆说,“时代不同了,现在是消解权威的时代。”

  “专家”这个概念已被滥用

  本次调查中,68.5%的人认为专家应“秉持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与立场,为社会公众代言”;57.5%的认为专家要“超越自身职业或阶层局限,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

  61.7%的人觉得,专家应“发挥专业水准,为公众提供帮助和参考”;54.5%的人指出,专家应“敢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43.4%的觉得专家“说话有理有据,别信口开河”。

  在“90后”大学生胡正刚看来,专家应该反映民意、心系民众疾苦,不能成为一部分人的代言人。南京师范大学大四学生黄睿则表示,专家应起到引导舆论、启蒙公众、监督政府的作用,“独立的、有责任感的专家才值得信赖。”

  调查中,一名受访者留言,建议以这次调查为契机,建立专家言论追究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程小续认为,国家和社会也需要专家,但如今社会上重地位、重资格、轻素质、轻道德的风气,让很多专家变为“砖家”,丧失了公信力。“在对某某冠以‘专家’头衔时要慎重些。起码,道德是一个最基本的评定标准吧。”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潘力认为,“专家”这个概念已被滥用。真正的专家应该是在某个专业领域有着精深的造诣并获得公认地位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权威。专家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为民众提供有公信力的意见。“社会活动家不是专家,媒体上的特约评论员,也不是专家。他们都是发表自己的看法,民众只能拿他们的意见做参考。”

  什么样的人最应成为青年的人生导师?

  “社会发展很快,各种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难以明晰判断。于是,一些人自然会去依赖专家。但部分专家能力有限,或者被利益左右,难以担当这样的重任。”潘力说。

  谁又能担当这样的重任?中央民族大学研一学生张颖认为,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都应成为青年的人生导师。比如企业家李开复写过很多给大学生的信,里面不乏中肯的建议。这些人在年轻时也有过彷徨、走过弯路,他们的观点值得年轻人借鉴。

  王天根表示,青年遇到困惑时,一方面可以向社会寻求帮助,从老师或社会精英中得到启示,另一方面还要自我反思。“青年应理性对待专家意见,不能牺牲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独立思考,盲从专家。否则,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专家到处都是、有思想的青年却越来越少的局面。”

  刘杰认为,所谓人生导师,应该是当我们面临很多选择时能拨云见日的人,是在没有出路的时候为我们指明方向的人,而不是替我们开路的人。“归根到底,路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

  潘力觉得,青年真正的人生导师,应该是父母。“很多年轻人总觉得父母的想法过时了,不值得借鉴。但他们的经验和言传身教,在青年的人生道路中依然不可或缺。”

  什么样的人最应成为青年的人生导师?调查中,“父母及家中长辈”成为首选,73.4%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教师”(46.5%),排在第三的是“成功人士”(34%)。另有30%的人选择了“科研专家”,选择“权威人士”和“社会名人”的分别只有15.2%和11.9%。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