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1日电 台湾《旺报》11日刊出社论说,欧盟受中国崛起效应和美欧互信不足的影响,曾试图要与北京建构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但仍不免屈从美方压力。欧盟其实并不乐见中美合作无间,唯恐危及欧洲整体利益。分析认为,李克强副总理的欧洲行或许能纾解些许欧洲的疑虑,重新诠释中美欧的新战略三角,甚至有助于建构欧盟期望见到的三强模式。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副总理李克强在欧洲访问,掀起了中国新一波的外交攻势。德国媒体用“重回(大唐)历史盛世”形容崛起中国,所呈现的政治意涵是,柏林围墙倒塌后的单极霸权国际格局正逐渐往多边主义移动。中美欧新战略三角的成形,必然牵动国际强权的互动架构。
长期以来,国际主要大国的纵横捭阖,多半受到美国政策的牵引。北大西洋两岸在种族、文化、历史上渊远流长、关系深厚,尽管因战略利益不同而时起摩擦,但华府意愿始终牵制了欧盟对中国的立场。本世纪初,欧盟受中国崛起效应和美欧互信不足的影响,曾试图要与北京建构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但涉及解除对中方军售禁令的关键议题时,仍不免屈从美方压力,遑论美欧面对中国产品倾销,仍需要联手反击。
美国与欧盟的政治价值观虽然相同,但对北京的政策和立场,往往要考量自身利益。欧盟对北京“无条件交往”的合作态度,常受到欧洲舆论批评,近年来,欧盟之所以对中国的经贸政策转趋强硬,无非是为加强“讨价还价”能力。美国面对中国崛起,仍维持一贯的强势作为。白宫宣示领导全球及重返亚洲的实际作为,就是对中国构筑半月型包围圈。去年美国积极拉拢印度,并大幅改善与俄罗斯关系,都与遂行这项战略意图有关。
2009年欧盟成员国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无异转变了中美欧三边传统的互动方式。鉴于三边核心利益的重叠性较高,彼此间又具有竞合关系的不稳定特徵,因此任何两方已愈来愈难形成针对第三方的战略联盟,尤其中国已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不可或缺的成员,无论反恐、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国际犯罪、国际维和、反扩散或全球金融体制稳定等议题,若没有北京的参与及合作,就很难产生预期成果。
欧盟与中国确实不乏合作的着力点,双方希望推动多边国际格局,也有意愿共同维持区域和平,就奠定了支撑此战略三角关系的基础。不过,近几年以来,欧中关系受到诸多问题的困扰(贸易逆差、人民币升值、管制稀有金属出口、智慧产权、市场开放或食品安全等),也常被欧洲媒体当成炒作中国威胁论的题材。
最近,德国媒体引述美国传统基金会的一项数据,称中国从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在无贷款的情况下,总计对全球直接投资2441亿美元。这项数字显示,有愈来愈多的中资企业会前往世界各地,对欧洲人而言,除了感到不安,就是惧怕。过去欧洲人习惯扮演施舍贫穷国家的角色,1970年代时还有许多人把欧洲共同体和中国建交的举动,喻为“与龙共舞”。如今,欧洲人却被迫要被这条中国巨龙所拥抱,心中难免忧虑,中国崛起是否意味欧洲没落?
一年多之前,英国前外相米勒班曾经用“21世纪无可取代的强权”来形容中国,他同时预言中国在10年内必然跨居全球两强之一。凭心而论,欧盟其实并不乐见中美合作无间,唯恐危及欧洲整体利益。李克强的欧洲行或许能纾解些许欧洲的疑虑,重新诠释中美欧的新战略三角,甚至有助于建构欧盟期望见到的三强模式。
参与互动(0) | 【编辑:程涛】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