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4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14日刊出评论说,李克强欧洲之旅频频“撰文外媒”,表明中国正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说明和推介自己,真正融入世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肯定的积极迹象;“撰文外媒”的新动作令人耳目一新,介绍中国实情,诚邀合作交流,期望互利共赢,真挚坦诚,被国际舆论称为这个寒冬季节中国“温暖外交”的构件,温暖了整个欧洲。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副总理李克强“欧洲之旅”载誉而归。作为中国新年外交首航,李克强此行“撰文外媒”的新动作令人耳目一新,在西班牙、德国和英国访问期间,他分别在当地有影响的主流报纸发表文章,强调中欧友谊,介绍中国实情,诚邀合作交流,期望互利共赢,真挚坦诚,被国际舆论称为这个寒冬季节中国“温暖外交”的构件,温暖了整个欧洲。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主管人,李克强1月3日在西班牙最大媒体《国家报》发文《携手互利合作,共创美好未来》,明确告诉当地公众,“中国将继续购买西班牙国债”。这样的承诺,对正处于危机煎熬中的西班牙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1月5日,李克强为德国《南德意志报》撰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坦承“中国需要稳定和拓展外需,更致力于扩大内需”,诚恳表示中国欢迎各国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并为投资者提供更公平透明的创业环境。这为正在迅速复苏的德国经济和“德国制造”送来了利好消息。
在英国著名的《金融时报》上,1月10日李克强发表题为《中国同世界共成长》的文章,指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贡献率在10%~20%,中国的发展对其他国家是有益的。同时,他还透露中英将签70多亿美元的经贸大单,这对于欧盟走出金融危机具有战略性意义。更具意味的是,李克强每篇文章都客观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必谈“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他坦率地告诉欧洲朋友,如果你到中国中西部地区,或者到离大城市并不远的乡村,就会看到一些地方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尚未解决。“有1.5亿人的生活达不到每人每天1美元的联合国标准。”
据欧洲媒体透露,并非各国领导人的来稿都能如愿登载在主流报纸上,但李克强副总理的文章不仅刊发在头条,而且一字未改,因为中国高层领导人的撰文具有可读性和影响力,欧美有很多人都期望聆听来自中国领导层的观点,并进行广泛讨论。
中国领导人出访期间在访问国发表文章,主动向当地公众介绍中国及其外交外贸政策,让西方更加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的做法,是不多见的,这反映了中国外交方式的一个新变化。
李克强欧洲之旅频频“撰文外媒”,表明中国正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说明和推介自己,真正融入世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肯定的积极迹象。
其一,把中国政府对经济、金融关系的一些重要的立场和观点发表在更加客观、公正的媒体上,显现出中国领导人在处理国际问题及与他国关系的问题上更为娴熟的手段和思维方式。
其二,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西方新闻机构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去了解。让中国的声音出现在西方的媒体上,有针对性地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也有助于纠正和澄清一些错误的、歪曲的、谬误的东西。
其三,面向公众传播,更全面地树立中国的正面形象,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公共外交不是涂脂抹粉,而是坦诚的自我介绍、和风细雨的讲述、富有人情味的例举,这样可以让世界正确认识真实可亲的中国。公共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并具有国家发展的战略意蕴。(吴琛)
参与互动(0) | 【编辑:程涛】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