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闲聊“中性拉风装”

2011年02月11日 16:08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上古(三国以前,一般指先秦)的服饰,明贵贱,定尊卑,分族裔,却不太关注男女之别。

  从头到脚,他们对头饰最为重视。贵族男子可以戴冠、冕,或弁。一般平民就只能戴头巾,巾又叫“帻”,最初是擦汗的布,后来一物两用,就当作帽子戴在头上了。

  而且,庶民的头巾规定得是黑色或青色的,所以秦时称百姓为“黔首”(黑头也),汉代称奴仆为“苍头”(苍是青色)。冠是贵族男性的帽子,不过样式和用途与后代不同。古人蓄长发(“断发纹身”是野人的装束;而髡是剃光头,一种很重的刑罚),所以要用发笄绾住再用冠来束发。最初只有冠梁:戴起来是一根弧形有褶的带子,从前到后覆盖在头发上,两端连在下面的冠圈上。冠圈下面有两根小丝带,可以在下巴下面打结。冠又是冕和弁的总称。冕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黑色,上面是一块长方形的板,板的前沿挂着一串串的小圆玉,叫“旒”,下面戴在头上。弁也很尊贵,有爵弁(没有旒的冕)和皮弁(类似于后代的尖顶瓜皮帽,白鹿皮所制,鹿皮缝合处还镶嵌有玉石)之分。戴冕和弁,还要另加一根长笄(不是发笄),穿过头发,把礼帽别在发髻上。笄的一端有一根小丝带,穿过颔下,系到另一端。笄的两端还各有一条下垂的丝绳,垂下一颗玉。这些都是贵族服饰,最初天子和诸侯祭祀时都要戴冕,所以后代有“冠冕堂皇”的成语。

  相比于头饰,古人的衣着质料虽有贵贱之分,但式样并不怎么多样,而且最初男女不分。上古没有棉花,所以贵族穿丝织品,穷人穿麻制品。冬天御寒,有钱人穿“裘”,没钱的穿“袍”。前者兽毛在外,贵族见客时必须穿上一件罩衣,否则会被视为无礼。后者最初指衬里絮有乱麻的长袄,穿不起裘的人不得已才穿袍。

  古人上衣叫“衣”,下衣叫“裳”。衣裳相连、类似于连衫裙的,叫“深衣”。上衣必须把衣襟向右掩─左掩的被视为有别于中原正统的蛮夷,用布条系结后再在腰间束带。带分两种,一种是丝织的大带叫“绅”(也指丝带下垂部分),用来束衣,还可以插(“缙”)上朝奏事用的手版(“笏”),所以“缙绅”成为官宦的代称,“绅士”一词也由此产生。另一种带子则以皮革为原料,用来悬挂古人特别爱好的、成串的玉饰。不过,“裳”不是裤子,而是裙子,最初男女通用。唐宋以后,才变为男子穿袍,女子着裙。上古文献中的“裤”(音“裤”),其实是套在两腿上御寒的无裆裤。有裆的裤子叫裈(音“昆”),还有一种短裤衩,形似牛鼻,所以叫“犊鼻裈”。当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后,他为了恶心岳父卓王孙,让文君当垆卖酒,自己穿着大裤衩和奴隶一起洗酒杯,就是这个装束。

  最后来说脚上的勾当。上古已经有绑腿。人们夏天穿麻鞋、葛鞋,或木鞋(单层或复底)。冬天有钱人穿皮鞋,靴子是后来从游牧民族传入的。有趣的是,最初的袜子用皮革制作,而且“登席”──坐下来时,一定要脱袜光脚,否则就是不敬。

  看来,上古的服饰,不是“从头看到脚,风流往下跑”,而是“从脚看到头,风流往上流”,因为他们更重视冠带和上衣。(上古衣食住行之一)

  (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冯进)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