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5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25日刊出评论说,过去,人们总认为失业、生活压力大等因素是导致日本人自杀高发的主因。但是,当人们并未发现,“自杀”文化早已渗透进日本中小学课堂,“死亡”的种子早早就根植到了日本人的心里。一旦遭遇挫折,他们很容易采取死亡的方式逃避痛苦。这正是日本社会自杀事件高发的结症之一,也是自杀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的诱因。
文章摘编如下:
离开寒冬,又将迎来3月。原本应该是一个鲜花绽放、春意盎然的季节,在日本却有着一份紧张。因为,每年3月都是日本自杀事件高发期。因此,日本也将3月定为自杀对策强化月。
2010年5月,日本警察厅统计公布的2009年全国自杀人数为32845人,这使得日本的自杀人数连续12年超出3万人。尽管2010年的统计情况还未得出,但相关方面的表态并不乐观。因为不但自杀事件发案数和自杀人数没有大幅下降,自杀人群年轻化趋势还明显增强,20至29岁的自杀者人数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30至39岁的人数连续3年创新高。
为了解决“自杀”难题,日本社会上下也动了不少脑筋,在自杀事件高发区装备警示牌、监视器;在车站站台安装青蓝色灯泡;在全国设立咨询所或咨询窗口,对生活困难或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政府还颁布《自杀对策白皮书》,成立了“自杀对策紧急战略小组”,可谓是“全民总动员”,但总体收效不太。而从去年开始,一种“怪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一则新闻报道,去年10月,东京都杉并区小学一名年轻女教师在给三年级小学生上数学课时,出了一道怪题,题目的大概内容为:“有姐妹三人。大姐自杀后,在为其举行的葬礼上,二姐和小妹喜欢上同一男子。二姐怎么做,才可以再次遇到该名男子?”当时一名学生回答:“二姐杀了小妹就可以(在葬礼中)再次遇见他。”这名教师称之为正确答案。另外,在日本鸟取县米子市的市立初中,一名外聘的资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有关“受力点”的内容时称:“假设有一个人站在悬崖上,在他身上哪一点施力会让此人坠落致死?怎样施力会让他得救,怎样则会和他一起掉下?”学生们听后大感惊讶时,这名教师又换了一种方式讲解问题说:“在身上哪一点施力会把他送到另一个世界?”
中小学课堂内容频频涉及杀人或自杀的内容,引起各方高度警觉。部分教育人士质疑,这些课堂内容会对中小学生的幼小心灵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深刻反思。
除此之外,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发现,日本中小学校内“强欺弱”现象近年来呈现明显增强趋势,中小学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激增。而且,随着网络和手机在校园内流行,新的“强欺弱”现象形式更具隐蔽性。一些学生利用手机短信或网络邮箱对其他同学进行谩骂、羞辱甚至恐吓,还有一些学生将某同学受欺凌的画面用手机拍摄下来,并制成动画上传到网上,使受欺凌的学生在承受身体上的伤痛的同时,心灵上再度遭受打击,留下了深深的创伤。而校方的管理松懈和处理事件时的态度暧昧又进一步助长了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不少学生小小年纪就患上了忧郁症、退学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过去,人们总认为“酗酒”、“睡眠不足”、“失业”、“生活压力大”是导致日本人自杀事件高发的主要原因,但是,当人们四处“求医问药”、寻找对策的时候,他们并未发现,“自杀”病毒已经从最薄弱的环节侵入人体。正是“自杀”文化渗透进中小学课堂以及校园“强欺弱”现象的蔓延,让“死亡”的种子早早就根植到了日本人的心里。在这种不良文化的熏陶下,在这种恶劣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在幼小年龄时,甚至长大成人后,都会产生错误心理,一旦遭遇挫折或困境,很容易采取死亡的方式逃避痛苦。这正是日本社会自杀事件高发的结症之一,也是自杀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的诱因。
这么说来,日本社会解决自杀问题,也需从中小学生抓起。(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