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7日电 澳门《新华澳报》7日刊出署名文章说,温家宝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两岸关系的论述内容,只有不到220字,比起以往动辄就是四、五百字,显然是篇幅大为减少。但即使如此,在高度浓缩文字的字里行间,我们仍可看到不少“新精神”、“新举措”,其中四个新精神值得关注。
文章摘编如下:
或许温家宝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而“挤压”了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要论述的包括两岸关系的各项内容,使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两岸关系的论述内容,只有不到220字,比起以往动辄就是四、五百字,显然是篇幅大为减少。但即使如此,在高度浓缩文字的字里行间,我们仍可看到不少“新精神”、“新举措”。
其一、由于两岸两会已于去年6月29日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因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两岸关系部分中的“促谈”内容,就从去年的“通过商签两岸合作框架协议”,跃升为“继续推进两岸协商,积极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继续推进两岸协商”这一句,是自海峡两会于2008年6月恢复商谈后,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的,也显见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温家宝今年提出“继续推进两岸协商”,就显然带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之意涵。
也就是说,海峡两会应当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稳步扎实地推进两岸协商和两岸关系发展进程,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继续商谈“台商投资保障协议”,积极探讨商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持续推动两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商谈,全面拓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还应当着眼未来,积极稳妥地探索如何破解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难题,为今后两岸协商政治和军事安全等问题预做准备、创造条件。
“积极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是在于“积极落实”。去年7月12日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强调,《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一份为民谋利、互利双赢、影响深远的好协议,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协议的签署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新的阶段。我们希望协议尽快落实,使两岸业界和广大民众早日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继续推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机制化、制度化,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既然如此,就应该全面落实“ECFA”,让它早日造福台湾同胞。
其二、是将“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这两句话,位置互换对调,将“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置于前面。这样的安排,或许是便于行文的技术考虑,但也不排除是要强调,只有增进两岸政治互信,才是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就是海峡两岸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或者说是海峡两岸各自在政治上相互给予对方的政治信心。但由于两岸长期固有的、历史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目前的两岸政治互信并非完全稳固。海峡两岸应当继续努力,使两岸政治互信得以进一步巩固、深化、稳定,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其三、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鼓励”有条件的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改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支持”有条件的大陆企业赴台投资。这两字之改,体现了两岸关系互动已进入新台阶,也折射北京希望的两岸关系由单向改为双向。在过去,“单向”的例子还很多,包括台湾学生赴大陆升学,与大陆学生赴台就读方面,就不成正比。这样,都应比照“支持”大陆企业到台投资的模式,找到答案。
陆资入岛不单是对大陆有利,对台湾的意义更为突出。因为陆资入岛将为台湾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赴台投资的必然都是大陆的优秀企业,陆资入岛除了给台湾经济发展带去资金扶持,也会为台湾带去大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优质服务,从而为台湾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而且,陆资入岛将使“爱台十二项建设”得以顺利实施,这十二项建设的产业主轴以及基础建设都是大陆厂商赴台投资的重点方向,大陆企业已在国内外大型交通基本建设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业绩与雄厚的势力,对外承包工程经验丰富,引入陆资,将会加快完成台湾“十二项建设”。
其四、由于篇幅所限,许多过去一再提及的术语,今次都没有再提。其中最明显的,是“一国两制”及反“台独”等。这并非是放弃了“一国两制”及反“台独”。而除了是受篇幅所限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应当从实质工作中体现,尤其是推动两岸经济的一体化和融合之后,就将建立起推动反“台独”斗争的经济基础。(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