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温家宝总理举行记者会答中外记者问时谈到今后政府将重点加强民生建设。中新社发 张丽君 摄
中新网3月21日电 香港《大公报》21日刊文说,“为人民谋幸福”, 幸福重于GDP是中共执政经典理念。究竟什么才是“为人民谋幸福”?长期来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大多是从物质富裕、经济增长甚至GDP层面而谈的。笔者以为,发展应以人民幸福为中心。
文章摘要如下:
“为人民谋幸福”, 幸福重于GDP是中共执政经典理念。究竟什么才是“为人民谋幸福”?长期来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大多是从物质富裕、经济增长甚至GDP层面而谈的。笔者以为,发展应以人民幸福为中心。
幸福指数分正邪
近年,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在中国迅速升起──幸福重于GDP。日本新秦网一篇评论写道:一直被中国人看重的GDP已没了往日风采,取而代之的是“幸福指数”。当今风行全球的“幸福指数”给出N多答案,究其本质与后果,实有正邪之别。所谓“正指数”是指“物质与精神平衡论”,其代表理念是20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提出的:“政策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此后,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GNH(国民幸福总值)指标。所谓“邪指数”是指“唯物质财富论”,其代表理念是西方流传甚广的“幸福指数=财富÷欲望”,本质是说幸福多寡取决于物质财富多寡。正邪两种幸福指数,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差异。正指数追求的是GNH即“国民幸福总值”,体现的是以人为本;邪指数追求的是GDP即“国民生产总值”,体现的是以财富为本。
笔者以为,平日里我们对小康社会、先富共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等的理解,主要是以物质财富为标准,是受西方资本主义“幸福邪指数”全球化的影响。近代西方有个理论──人性是自私的,而且自私主要是指向物欲的。于是,一些西方经济学基本指向是私有及财富。整个20世纪,有些经济学家不断完善以自私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派生出生存竞争、优胜劣汰、资本话语乃至丛林规则等一系列资本进化论。
颠覆财富幸福观
目前世界上对“幸福邪指数”也处于一种批判态度。笔者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大量调查结果颠覆财富幸福观。如英国“新经济基金”组织公布的2009年度《幸福星球报告》,对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幸福星球指数”的排名,衡量标准是根据各地公民的预期寿命、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考虑了人均消耗资源量。结果如何?哥斯达黎加荣膺世界最幸福国家称号,新加坡49位,韩国68位,日本75位,香港84位,美国却排在114位。虽然“幸福指数”是个标准复杂且差异较大的概念,但英国这份报告的作用,是基本颠覆了过去以财富、消费为幸福核心的传统价值观。
另一个是现代科学最新成果颠覆财富幸福观。如21世纪脑科学发现三大“幸福中枢”,即镜像神经元、颞上沟和11号染色体,证明了令现代化震惊的“幸福基因”──不是物质而是精神。马斯洛的需求层系理论也证明,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是审美,同样是指精神层面。
精神文明须注重
日媒指出“其实中国很早就有了关于‘幸福指数’的课题,早在2006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提到,‘中国十分重视人民的生活质量,关注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再从胡总、温总多次提出‘让人民有尊严地生活’到今年两会突出强调‘保障民生’,从有代表提出‘发展民生重于发展经济’到呼吁‘把GNH放在高于GDP的位置’,特别是把‘精神幸福’提到空前重视程度,都是中国在幸福观上的重大变化。
笔者以为,中国形成了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能否在今后三十年再建立起“中国特色精神文明体系”,树起一座文明丰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将具有重大的意义。此丰碑铭文:为人民谋幸福。(陈 群)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