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安排香港传媒参观采访。图为大亚湾核电站外貌。中新社发 谭达明 摄
中新网4月2日电 香港《大公报》2日刊文说,在公众对核安全的关注度日渐升温的当下,大亚湾核电站主动开门,大方迎客,占尽舆论先机,着实值得一赞。重大危机事件中,如何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化解“心理地震”?法国核安全局副局长阿兰·史密特总结的经验就是“透明、再透明”。
文章摘要如下:
在公众对核安全的关注度日渐升温的当下,大亚湾核电站主动开门,大方迎客,占尽舆论先机,着实值得一赞。
重大危机事件中,封锁或选择性披露消息,越容易造成恐慌。事实证明,权威信息不能第一时间公开,各种小道消息就会登堂入室;不能告知民众安全防护的策略,个体的自救就会无序展开,群体性恐慌就会蔓延。显然,公开和透明才是打消公众恐慌情绪的惟一出路。
具体到核安全方面,专家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告诉公众,核电产生的辐射远远小于照一次X光片受到的辐射量。事实上,百闻不如一见。让公众近距离亲身体验,深入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对民众信心和理性的增强、形成政府与民众共抗核辐射的良性互动,大有裨益。
这一些,在国外不少核电站早已是沿袭多年的做法。以核电占能源比重超过70%的核电大国法国为例,其核电站几乎都靠近生活密集区,如何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法国核安全局副局长阿兰·史密特总结的经验就是“透明、再透明”。从这一点看,大亚湾核电站的开门迎客,无疑是顺应情势的理性选择。
当然,信息透明绝不仅限于游山玩水式的参观旅行。要真正揭开核电的神秘面纱,消除公众疑虑,必须在核电站选址及运行等方面,有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同时,须有相应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核知识普及机制,并在不涉密的情况下,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这一切是化解“心理地震”、消除恐慌的良策。(郑曼玲)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