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中国成为科技强国须立足独立切忌跟风

2011年04月11日 10: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4月11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日刊出评论说,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科技大国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要形成自强独立的科研风格,在一些主要的科研领域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科技的重大发明或成果,需要提出一些空前的、具有挑战性的科学理论或思维,探讨世界发展的未来。跟风或重复别人在做的研究是永远做不成真正的世界科技强国的。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近十多年在科技上发展神速,有目共睹,尤其最近几年,无论在科技的研究和发展(R & D)上的投资已步入世界前三名行列,并有可能在未来几年跃居世界第一。上周,英国皇家学会也预测中国的科学性文章数量在2013年 将会超过美国而升至世界第一位。在这个情况下,作为一个科技强国,中国除了值得称道以外,同时也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科技不像其它经济发展项目那么直观或短期内看到效果,而是类似于文化艺术这些属于意识形态和思维创新的范畴,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他觉得要获得诺贝尔奖不像拿奥运金牌那么相对容易,而是需要方方面面的长期配合,譬如:政策的扶持、科研的传统、教育的方式等等,是属于长期性的投资,不是短期内能取得辉煌成绩的。

  此文,我来讨论中国在科技上成为强国所面临的几点问题和挑战。

  1949年之后,中国有17年相对稳步的发展。其中包括一大批留苏、东欧的学生形成一支相当强大的科技队伍,这个队伍一直是科技的主导力量之一。这一时期,在高等教育上,中国也出版了一批质量堪比世界著名大学所采用的教科书。我想到的例子有:华罗庚的《高等数学引论》、王竹溪的《特殊函数概论》、苏步青的《微分几何、黄昆、谢希德合著的《半导体物理学》和严济慈的《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等等。我想,这一类中国本土的教材即使根据世界学术的水平来评论,也是不遑多让的。

  改革开放之后的前期即1990年之前,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逐步恢复并深化高等教育和科研,着重培养人才,输送大批学生留学美国、欧洲。这一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增,在此前提下,科技有了突破性的进步,而形成今天的科技强国地位。

  中国须形成独立科研风格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科技大国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要形成自强独立的科研风格,在一些主要的科研领域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而目前中国在很多研究领域还停留在被动的地位,也摆脱不了跟着西方科技强国走的局面。其实成为科技强国,不只是有财力购买大批昂贵的实验器材或引进高水准的科技人材,更重要的是有没有条件投资崭新的科技方向,建立创新的科学新理念。

  科技的重大发明或成果,不像流水化的商业产品,而是要提出一些空前的、具有挑战性的科学理论或思维,探讨世界发展的未来。跟风或重复别人在做的研究是永远做不成真正的世界科技强国的。杨振宁李政道当年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奖,就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一味追随别人,故能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Non-conservation of parity),而杨振宁和与罗伯特•米尔斯也一道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Yang-Mills theory)。

  另外,中国在1949年之后,科研主要队伍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系统,另外是科学院、工程院及属下的研究所系统。目前在组织以及管理方面还有待改革,当前需要重新制定有效公平的科研基金分配方案。同时大学应该改变目前行政的繁琐制度,让教授有权力管理大学,决定大学的政策。由相关人士和有关单位代表组成理事会直接管理。招生、课程设置、毕业等教育和学科建设都交给学校。从中学开始,就要实行个性化教育,改变“死读书、读死书”的刻板教学。个性化教育是允许和鼓励拔尖和特色人才成长的关键。

  再说,中国对基础科学的重视还是不够,在市场经济下,科研人员一窝蜂向钱看。相比之下,俄罗斯倒是坚守基础科学这片阵地,他们在数学、理论科学等领域出了一批世界级的科学家,而中国至今还没有培养出顶尖的科学大师。如今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无论哪一门学科,和美国等强国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还有一个敏感的问题,也需妥善处理,即“海归派”与“本土派”人才的合作问题。只有放下成见,两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将中国的科研推向另一个高峰。

  尽管中国科技教育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中国在短时间内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潘国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