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9日电 香港《商报》29日刊出评论说,相比于偏重于“国强”的“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更着重于“民富”。若能以各地就业率,加上民众对当地政府满意程度等指标,制订“国民幸福指数”,来衡量各地政绩,相信会更有力促进国家向“民富”转型。“幸福指数”并不意味放弃GDP这一经济指标,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和发展方式。
文章摘编如下:
腾飞的经济,崭新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不但国家的政经发展动见观瞻,连中国人的幸福感亦成为国际媒体的关注焦点。事实上,“幸福”不单是今年“两会”的焦点,中国政府和媒体对民众幸福感的关注亦已有一段时间。
中央电视台今年1月公布了一项关于中国人民幸福感,历时4年的全国性追纵调查,结果发现,自称幸福的民众44.7%,不幸福的11.1%。
以“幸福指数”评政绩
中国正准备开始由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提升到发达国家的转变,“十二五”规划,为中国未来的中长期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相比于偏重于“国强”的“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更着重于“民富”。国家希望透过“国民共富”的决策,改善民生,从而释放人民的消费能力,扩大内需,增强服务业,改变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个决策使人们对“幸福感”的期望,再次增强。
多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受“唯GDP论”影响,把过多的资源用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样既影响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也制造了财政饥渴,还迫使地方政府想方设法拉高财政收入,从而直接影响居民收入。事实上,GDP经济指标已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若能以各地就业率,治安情况,住房面积,以及教育、医疗、住房支出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加上民众对当地政府满意程度等指标,制订“国民幸福指数”,来衡量各地政绩,相信会更有力促进国家向“民富”转型。当然,“幸福指数”并不意味放弃GDP这一经济指标,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和发展方式。中国转变发展方式不会以放弃经济增长为代价,而是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并解决积累问题,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地健康发展。
将“幸福”融汇在施政中
2005年“两会”期间,中科院院士程国栋曾提交建立“国民幸福指数”核算的提案,建议从国家层面构造由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类要素组成的中国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近似于国际社会常用的GNH指数。国家统计局曾表示,中国将逐渐推出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以及社会和谐指数等一些新的统计内容,以适应民生和人文综合发展的要求。当然,任何的幸福指标、指数,都是一些“死”的数据,如何诠释、实践才是“活”的幸福。
“十二五”规划除了强调要提高人民收入外,还将减轻人民负担,列为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重点提出以廉租补助房保障人民住房需求、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和改革教育制度、多方位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提高养老待遇,以及改革医疗制度等等。国家是以实际决策来响应人民的提问,为人民描绘更加幸福的蓝图,目前要看的就是各级政府能否做到“以民为本”,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各项措施。(陈建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