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百年清华

2011年04月29日 16:31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的四月二十九日,清华大学将迎来它的一百周年纪念。清华的这一百周年,不仅是清华的一百年,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百年。目前,在中国有两所清华大学,一所在北京,一所在台湾新竹。

  按照清华大学的老规矩,每年四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为校庆日。因此,今年海峡两岸清华大学的校庆日为四月二十四日。

  清华学堂

  一九○九年清政府同意使用美国在庚子赔款退回部分办学,在北京成立了游美学务处,负责直接选派学生游美,同时着手筹设游美肄业馆。一九一○年十一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学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业馆办法,其中提到因已确定清华园为校址,故呈请将游美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十二月,清政府学部批准了这个改革办法。之后,清末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于宣统辛亥年(一九一一年)为清华学堂题写了校名。我们今天看到的清华学堂大楼大门外,正额“清华学堂”四字即为那桐手书。

  清华学堂大楼分西部、东部两期建成。其西部建于一九○九至一九一一年,学校同期兴建的还有二院(在清华学堂以北、电机馆的西边,现已拆除)、三院(在大礼堂以北,现已拆除,在其原址扩建新图书馆)、同方部等一批建筑。这批建筑基本竣工后,清华学堂于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在清华园开学,这就是清华历史的开端。周诒春校长到职后积极筹备改办大学,在任职期间(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又盖了一批适应未来大学需要的高标准建筑(清华著名的“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

  北平清华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清华学堂曾是培养国学人才的摇篮。一九二五年曹云祥校长执掌校政时,清华增设新制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学校特别注意延聘名师,先后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著名学者担任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他们和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荟萃于清华学堂,培养学生分别研究中国文、史、哲诸学。国学研究院开设了古史新证(王国维)、中国通史(梁启超)、方言学(赵元任)、人文学(李济)等课程,除中国通史在同方部外,其余课程均在清华学堂一百一十七号教室讲授,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国学专家,其中成就卓著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姚明达、罗根泽、陈守寔、刘盼遂、刘节、陆侃如、谢国桢、王力、高亨、王静如、徐中舒、姜亮夫、戴家祥、蒋天枢、朱芳圃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北京清华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一九五二年国家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综合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一九七八年以后,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一九八四年建立国内第一个研究生院,一九八五年建立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一九八八年建立建筑学院,一九九三年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一九九四年建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一九九六年建立机械工程学院。目前,北京清华大学设有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等十五个学院,共六十个系。累计培养毕业生十七万人。

  从清华大学走出了一批蜚声中外的学术先驱、许多学科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国家表彰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二十三名科学家中,有十四名曾在清华学习和工作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六位清华校友;中科院院士三百三十人、工程院院士一百一十四人在清华学习和工作过;还为各行各业输送了一大批工程科技人才。二○○一年,清华学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进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新竹清华

  一九四九年国民党当局迁到台湾之后,于一九五五年在新竹市复校清华大学,复校之初首设原子科学研究所,一九六四年恢复大学部成为一所完备的大学。梅贻琦既担任过北京清华大学的校长,也是新竹的清华大学的创校校长。新竹清华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四所大学之一(台、成、清、交)。该校设有理、工、原子科学、人文社会、生命科学、电机信息及科技管理七个学院;共有十七个学系,十九个独立研究所。学生数量大学部五千多人,研究所五千五百多人,占地面积一百零五公顷。

  目前,新竹清华已成为一人文社会、理、工、生科、管理领域均衡发展的学府。在台已造就英才超过六万人,在国内外各行业均有优异表现,校友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中央研究院”院士十五人,产学研界领袖不可胜数。

  两岸清华携手铸品牌

  随着海峡两岸人员往来的不断加快,两岸清华人的学术交流也不断增加。二○一○年十月四日,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在北京与北京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签署了两项合作协议书,“携手并肩,在国际上共同打造『清华』品牌,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成为两岸清华人的共同愿景。

  按照协议约定,两岸清华将本着“友好合作、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建立两岸清华大学联合实验室,在基础科学研究、纳米科技、生物科技、信息与网络通讯技术、能源与环境科技,以及人文社会与管理等领域开展长期学术合作。

  此外,根据两校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的相关协议,两校每年将各推荐十名联合培养硕士生,学生将通过在两校学习分别获得两校的学位。

  (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王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