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6日电 深受两岸瞩目的名画《富春山居图》6月2日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登场,加拿大《星岛日报》当地时间25日刊出社论说,两岸文物交流久久未能实现,是信心问题。两岸选择展品方面也别具匠心,选出分居两地的《富春山居图》在台重逢合璧,是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这幅经过660多年沧桑的剧迹,首尾历300多年的分隔,最终竟能在台湾重逢,合璧展出,是文化大事,也是政治大事。
文章摘编如下:
元四大家之一的黄公望(1269──1354年)名画《富春山居图》两截六月在台湾合璧,这幅经过660多年沧桑的剧迹,首尾历300多年的分隔,最终竟能在台湾重逢,合璧展出,是文化大事,也是政治大事。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在元至正七年即1347年隐居富春山时开始动笔,历时逾3年完成,是长600多厘米的纸本水墨画。是卷是为友人“无用师”而作,完成时黄公望已82岁,此画是他传世作品一件精心杰作。图在明代历经沈周、董其昌两大画家收藏,许多画家曾作临摹。十七世纪时画落藏家吴洪裕之手,临终前嘱家人将此画焚烧殉葬,所幸其从子吴静安在吴洪裕弥留之际,及时易以别卷付火,但此图卷首部份已遭火毁损,卷着烧焦部份不得不割去,其余幸免于难。火毁部分后来也作修补,另作装裱,题为《剩山图》保留下来,现存浙江博物馆。图卷主要部分1746年流入清宫内府。
《富春山居图》逃过火毁噩运,在清宫时也很幸运,逃过了乾隆皇帝满纸题款盖印一劫。原来乾隆闻此画大名,急于网罗,终于如愿,其实他所得只是仿本,他得画后马上在画上空白处品评题字,共题了五十五处,结果使整卷画变得面目全非。到真迹入内府时,他却以为是仿品,使这真迹又逃过大难。目前两幅真与仿的《富春山居图》都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富春山居图》主图与浙江的《剩山图》合璧展出,在两岸政治气氛平和下,双方经过长期讨论。浙江方面尤为努力玉成,到去年温家宝总理振臂一呼,终获进展。随后浙江省长吕祖善访问台湾时,明确表达浙江方面意愿,两岸今年初终达成初步协议。浙江省委书记以应中国国民党的邀请为名,率600人代表团访台,除促成《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外,并作多项教科文交流,可谓意义重大。
两岸的故宫藏品交换展出会谈其实早就开始,两地的藏品各有千秋,特色的不同十分明显。
1949前,国民政府将故宫藏品运往台湾,当时挑选最精品先运送,所以台北故宫的收藏,无论是书画、瓷器、铜器、工艺珍品,都是最精美的,但因局势紧急,时间仓猝,所以大型的古物及较粗糙的陶瓷品(不一定价值低的),都来不及运送,所以台湾藏品虽是精选,但却不是最完备的。而北京方面,1949年以后尤其是周恩来在世时期努力搜购流失海外及藏于民间的国宝,加上以后不断出土的文物,在大陆的藏品,则非台湾所及。始去年在香港展出的北京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即是。
两岸文物交流久久未能实现,是信心问题,台北方面恐故宫文物送展后,大陆以收回故宫失物为理由扣留,责任和后果都难以承担,故迟迟不开绿灯。北京方面力表诚意,虽未获保证台方会回报送展,仍然作出重要的第一步,实在难得。选择展品方面也别具匠心,选出分居两地的《富春山居图》在台重逢合璧,是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
选择黄公望此图,可能更具另一象征意味。按元朝的大画家黄公望本不姓黄,这位后来自号“大痴老人”的大师原本姓陆,出生于江苏常熟,七八岁时为浙江温州的黄氏收养,教育成人。记载说当时黄先生渴望此宗领养,频说:“黄公望子久矣!”所以孩子就掉陆姓,改名黄公望,字子久。今次两岸对两截图合璧,也是“企望久矣!”终能成事。希望今次交流,为日后双方文化合作铺平坦道,并促进两岸政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