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大公报:富春山居图合璧带来两岸交流新契机

2011年06月02日 10: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6月1日,深受两岸瞩目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举行。在本次合璧大典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富春山居图》前段“剩山图”与后段“无用师卷”实现360年来的首次合璧。《富春山居图》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赵振清 摄  

  中新网6月2日电 香港《大公报》2日刊文说,《富春山居图》合璧正为两岸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契机,不仅令两岸艺术爱好者近距离欣赏到一代名师的精湛画艺,更掀起了一股“交流潮”。

  文章摘编如下:

  古语云“分久必合”,分开了三百多年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如今正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富春山居图》的“庐山真面目”终于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此传世名画的历史性聚首不仅折射出海峡两岸中国人悲欢离合的多舛命运,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被称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所绘,画中山峰起伏,林峦蜿蜒,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作。该画在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

  他爱不释手,临死前竟下令烧画殉葬,还好其侄子从火中把画抢救出来,但画已被烧成两段,前段较小,经过修补后称《剩山图》,最终于一九五六年落户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被清廷收藏,后为躲避战火而辗转到了台湾。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何止中华瑰宝被人为隔绝,无数家庭亦因此支离破碎、天各一方。温家宝总理就曾叹息道,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两岸民间人士就不断努力,希望促成《富春山居图》合展,但碍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政治氛围未成熟而不得不作罢。十年梦想,十年追逐,如今成真,因为此时已不同于彼时。

  在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分子主政台湾的年代,两岸关系陷入低谷,笼罩在剑拔弩张的阴霾中。台湾方面对两岸经贸采取“戒急用忍”、“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等紧缩政策,导致“大三通”迟迟不通。经贸交流如此,遑论文化等其它方面的交流了。

  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上台后致力改善两岸关系,开创了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崭新局面。而两岸的文物艺术交流也在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下获得了交流的机会。去年6月浙江省长吕祖善访台时,宣布可借出浙江博物馆珍藏的《剩山图》,立即得到台湾方面的积极响应。双方一拍即合,同意今年在台北举行合展。

  《富春山居图》几经波折,终能“破镜重圆”,足以证明两岸文脉如同血缘一样,非人为所能割断。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不要因为五十年的政治而丢掉五千年的文化。《富春山居图》合璧正正为两岸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契机,不仅令两岸艺术爱好者近距离欣赏到一代名师的精湛画艺,更掀起了一股“交流潮”。这一年来两岸文化工作者举行了多次研讨会,共同分享对中国山水画的研究,还结伴畅游《富春山居图》的“故乡”富阳,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实,现在仍有部分文物珍宝分隔两岸。例如,《三希堂法书》中王羲之侄子王珣的《伯远帖》、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中秋帖》在北京故宫,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则在台北故宫;《四库全书》的“文渊阁本”在台北,而“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则在大陆;《清明上河图》的原迹在北京故宫,“清院本”则在台北故宫。如今《富春山居图》成功合展,势必为这些分居两岸的文化珍品日后合展提供范例和借鉴。

  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文化的传人,有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去探索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当前两岸交流合作已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文化教育领域,希望两岸合力,把中华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朱穗怡)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