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3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3日发文说,卡恩案后,类似诉状或传闻连爆,绝非偶然,似乎预示着法国精英界一直关闭着的涉及公众人物两性关系的“潘多拉盒子”,正在开启。这堪称当今法国被卡恩“启发”出的一个独特社会现象。
文章摘编如下:
卡恩纽约性侵案长期占据法国媒体头条位置之后,日前进入两次庭审的“休养生息”状态。看官惊讶发现,连日来,新的性丑闻案,不休不息,“前赴后继”,继续成为新闻焦点话题。卡恩案后,类似诉状或传闻连爆,绝非偶然,似乎预示着法国精英界一直关闭着的涉及公众人物两性关系的“潘多拉盒子”,正在开启。这堪称当今法国被卡恩“启发”出的一个独特社会现象。
从卡恩锒铛入狱之际,法国女记者提告卡恩性侵始,精英界可谓性丑闻迭出。上周,公务部国务秘书特隆因被两位女下属状告性侵而黯然辞职,官司已进入司法程序;日前,多家妇女保护协会负责人都表示卡恩案曝光后,各行各业的“女苦主”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打爆协会投诉电话,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告“上司”性侵犯、性骚扰;而在六一儿童节之际,前部长、哲学家吕克•费里面对记者称某“前部长”参与摩洛哥渎童活动的“传闻”“尽人皆知”,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可圈可点的是,费里部长并非有意检举前部长的违法行为,而是话到嘴边“说漏了”,想“收回”为时已晚。近两日被媒体穷追猛打,朝野一片沸腾,司法迅速介入,儿童保护协会组成原告团。这种“后卡恩时代”的敏感,可能是费里所始料未及的。这似乎昭示着,以卡恩划线,法国精英们在“性坛”为所欲为的时代已经终结。
一方是司法立案“逼供”,一方是费里强硬回绝。费里目前以“无证据”为由,决心不从自己嘴里吐露某“前部长”的芳名。但问题是他既然说是“尽人皆知”,又由自己爆料,自己却唯独“不知”,其中“软肋”显而易见。也许正是这个“软肋”,使警方决定以“证人”身份提审费里。“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或许法律要他“交代”他不得不供出“嫌疑人”?抑或法律允许他的“保留”,使这起“部长渎童案”继续成为“悬案”与新闻焦点?无论是哪种情况,法国都不再是以前的法国,法国人也不再是先前的法国人。因卡恩案而觉醒的更多“苦主”现身说法,使更多公众人物“性丑闻”继续曝光,应无悬念。
卡恩案前后,法国人在对待公共人物两性关系的态度上,风景确实两样。
记得2009年,法国名导波兰斯基涉“与未成年人性罪”被美国追捕,后终被瑞士当局“捉放曹”。面对这一事件,法国朝野几乎是一边倒地同情波兰斯基,甚至有在位部长公开力挺波兰斯基。俨然是某种捍卫文化,宽容名人“私生活”的态势。而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今天,相信不会是这个结果。
因为,通过卡恩案,在法国政坛、媒体精英以“无罪推定”为共识,集体“力挺”卡恩的过程中,在与美国司法的“原告文化”发生碰撞的层面上,特别是上述自家“后院”丑闻频频曝光,似乎法国人看到镜子中自己的另外一面:这种全社会的“宽容”长期模糊了应当受到尊重的个人“私生活”与应该受到追究的性犯罪之间的界限。而这种“模糊”因卡恩案受到突然的棒喝与巨大的道德冲击。法国全社会实际上正在进行痛苦反思,即是否他们在对“风流成性”宽容的同时,也“绥靖”了“性犯罪”。这种反省的迟到,似乎可以在法国对维希伪政权的反省的迟到找到影子。但无论如何,迟到的反省依然应该受到鼓励和欢迎。在其它国家都属犯罪的“性骚扰性侵犯活动”,在法国可以“心照不宣”,或是在权势阶层的默契中普遍存在,这种怪现象,今后肯定难以为继了。
唯其如此,当今法国公众对卡恩案的关注变成了两个焦点:一是6月6日卡恩案关键庭审的结果;二是卡恩之后,费里曝光“前部长”之后,“下一个”名人将是谁?或许,对后者的关注更甚于前者。因为卡恩案不久将水落石出,而“法国名人性丑闻潘多拉盒子”却刚刚打开,将长久拷问法国的政坛、司法、媒体以及公众的集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