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中,常常看到一些很有权势的王公大臣,操纵朝政,叱咤风云。像在《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以及《末代皇帝》等剧中,都有亲王专政、谋反、被贬以及处置重要事务的情节。他们或能改变皇室的命运,或能阻碍时代的发展。身处高层,翻云覆雨,往往能引起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令人触目惊心。
所谓“王爷”,是在封建社会中,那些皇室宗亲中最尊贵的封号。他们属于“龙子龙孙”,血统高贵。一生下来,就要晋封爵位,养尊处优。很多乳臭未干的幼孩,便可能成为不可一世的“王爷”。直到清朝末年,这种世代承袭的封建制度,才得以最终取消。
在清代,共有十三个皇帝,传世二百六十多年。在皇室宗亲中,皇子皇孙众多,不下成千上万,一般都封有“贝勒”、“贝子”、“国公”、“将军”等爵位。不过,能被封为“王”的,则要有比较严格的要求。统计下来,约有二百多人称“王”。其中,被封为“亲王”、“郡王”的,大致有下面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受到追封的王爷。他们本人在世时,都建有赫赫战功。但在去世时,尚未封王。如大清开国的重要人物:礼敦、额尔衮、齐堪与舒尔哈齐,他们都对协助清太祖起兵中兴,建立大清皇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而,清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顺治帝就分别追封他们为“武功郡王”、“慧哲郡王”、“宣献郡王”与“庄亲王”。死后哀荣,以纪念他们的功勋。
第二种则是众望所归,建功立业,直接封王。如清朝开国之初所封的十二位“铁帽子亲王”,权势烜赫,威名远扬,令人信服。在过去,历代封建皇朝的“龙子龙孙”,一般都要封王。自然,其中弊端很多。所以到了清朝,开始重视战功,“量才录用”。像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但被封王的,只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饶余郡王阿巴泰四人。康熙皇帝共有三十五个皇子,但被封王的也只有怡贤亲王允祥、恒温亲王允祺、果毅亲王允礼、诚隐郡王允祉等十二人。这与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大批的封王,几年来竟达到了几百人,不可同日而语。为了防止滥封王位会引起不良的后果,清朝的统治者还是比较理智与开明的。
第三种则是“革王”。有些“王爷”,或因作战不力,贻误军机;或因生活腐败,触犯刑律,遭到革爵的处分。尤其是因残酷的政治斗争而被夺爵的“王爷”,如雍正皇帝对其兄诚亲王允祉、其弟廉亲王允祀等,都是剥夺爵位,处以重罪。另外,在清朝也曾封过四个汉族人为王。
如明朝参将孔有德降清后,被封为“恭顺王”。耿仲明降清后,被封为“靖南王”。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吴三桂,则被封为“平西王”。到了康熙年间,平定了“三藩之乱”以后,从此清代就再没有汉族人被封为“王爷”了。
(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邓小秋)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