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2日电 《澳门日报》22日发表社论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日宣布,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并加快新农保试点进度,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 没有就业或劳动能力的城镇居民是内地养老保障制度的“最后盲点”。国务院此举无疑是在为养老保障制度“扫盲”。
文章摘编如下:
内地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日宣布,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并加快新农保试点进度,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
上述两项制度全面推开,意味着内地所有民众可望在明年底前享有最基本的养老保障,几千年来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将初步实现。
近年来,内地社保制度建设滞后,不仅成为制约内需、导致居民高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亦不利于缩减贫富差距和消除社会矛盾。中央高度重视这一民生问题,近年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使内地社保体系日臻完善。
作为社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地养老保障制度近年不断取得进展。在原有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2009年内地启动了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至去年底已有二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一亿四千万多人参加了新农保。
没有就业或劳动能力的城镇居民成为内地养老保障制度的“最后盲点”。国务院决定从下月一日起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为养老保障制度“扫盲”,计划今年试点范围覆盖全国六成的地区,明年覆盖全国。年满十六周岁、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在户籍地自愿参保。
温家宝指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覆盖的人群大都是低收入群体,通过这两项制度建设,可以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他们倾斜,更好地促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降低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可望在明年底前实现全覆盖,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内地养老保障制度大功告成,相反只是更繁重任务的新起点。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的最大贡献是让最弱势的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均“有险可保”,但是保障水平仍然不高。
内地养老保障的多轨制近年引发质疑。今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承认:“同样的学历,甚至是高工、高学历,退休工资都比自己在机关的同学、同行要低,这个现象是不合理的。”在去年全国“两会”前夕,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的网民认为企业人员和公务员退休享受不同待遇不合理。
目前,内地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实行财政保障的退休金制度,而企业退休人员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两者收入差距达一倍以上,而公务员退休金与农民、无业人员养老保障收入相比差距也不小。
养老金是一个人安身立命、安度晚年的“养命钱”。退休前,因工作不同、职位不同,待遇有所差别,无可厚非;但退休后这一国家福利依然有差别,显然有失公平。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范畴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制度设计上应更注重保持社会稳定和维护社会公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改进了养老保障制度,将把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统一起来。未来,内地养老保障制度在“保基本、广覆盖”基础上还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让更多民众真正实现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