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外媒:“限塑令”落实难折射中国环保困境

2011年06月24日 16: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限塑令"三周年 各地环保意识相差甚远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4日电 加拿大《星岛日报》23日发表社论说,“限塑令”的落实难,折射出中国环保工作遭遇的困境。惟有细化现有的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各相关部门通力配合执法,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国民教育与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同时改变粗放发展的经济模式,加快替代产品的研发,中国的环保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环保部在新近发布的《二○一○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警告,中国的环境状况“十分严峻”,生物多样性正在丧失,清理环境危害的努力仍面临许多困难。

  中国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多年来总体成效一般。例如,到今年六月,作为环保重要法规之一的“限塑令”实施届满三年。来自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中国各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年使用量三年来共减少逾二百四十亿个,相当于节约石油三百六十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一千多万吨。这一数字看似亮眼,然而,只要有心人到遍布城乡各地的农贸市场、私人店铺中随便走走便会发现,使用非环保塑料袋的现象依然普遍。

  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原因有四:

  其一,中国环保的相关法律迄今已有超过二十部,环保标准逾三百项,各种行政法规、规章数不胜数。这些法律法规虽然数量可观,但绝大多数缺乏操作性,对违法现象要么未具体规定如何追究责任,要么制裁措施明显偏轻,对政府的违法行为缺乏约束机制。

  从政府层面而言,推行环境保护最基本的手段是执法。但就现实情况来看,立法层面存在缺失,与司法、工商等部门的合作无法长期有效展开,加之监管资源严重不足,且须受制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执法的不力实属先天不足。

  其二,政府没有积极鼓励民间团体参与环保行动,以致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大量真空地带,政府部门无力去管,而民间团体去做时往往又会受到政策、法律等诸多限制。

  其三,与欧美一些国家民众自发形成环保理念的模式不同,中国的环保理念一直是政府倡导、民众接受的“由上至下”的被动模式,意识缺乏导致民众没有参与环保的主观能动性。而政府多年来亦没有开展系统性、大规模的国民教育,让民众养成环保意识与有益环保的行为模式。

  环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每个人日常行为的点滴,对诸如“限塑令”这样的环保规定来说更是如此。只有发动公众积极、广泛地参与,环保工作才能有效推行、落地生根。而在现阶段的中国,民众良好行为模式的养成,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许多时候更需要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

  其四,一种消费习惯的形成,终归有其现实土壤,要想一朝断绝是不可能的事。“限塑令”执行以来,即便需要自掏腰包购买,大多数民众仍然会使用塑料袋装载物品,这不仅是因为它便捷、好用,还因为市场并没有给消费者提供可以大面积替代塑料袋的物美价廉的包装物。放眼当下的中国各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手一个的菜篮子、网兜之类可以反复使用的对象早已销声匿迹,消费者即便有心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也会苦于难以找到“凑手”的工具而放弃。政府若想将“限塑令”真正落到实处,就应该制定产业政策,大力鼓励中小企业就地取用天然、环保材料,研发塑料袋替代产品,向市场推广。这样既能解决切实的民生问题,又能从源头上杜绝不环保塑料袋的生产。

  “限塑令”的落实难,折射出中国环保工作遭遇的困境。惟有细化现有的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各相关部门通力配合执法,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国民教育与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同时改变粗放发展的经济模式,加快替代产品的研发,中国的环保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