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9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9日刊文说,公开信息不是最终目的,将“三公”消费压缩下来,才是这次公开三公消费的真正意义。因此国务院应该对所有部委的“三公”支出定下刚性但适度的精减比例。这几年来中央频频要求各部门例行节约,但是一些部委的开支不减反增,这更凸显了刚性约束的必要性。
文章摘编如下:
在中国舆论的监督下,截止昨天下午,共28个中国中央部门与直属机构公开了各自“三公消费”信息;但70个部门依未公开。
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今年连续下达指令,要求98个中央部委在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中央财政决算后,公开2010年出国出境费、车辆购置与运行费,以及公务接待费(俗称“三公消费”)的决算支出,以及2011年的预算支出。但是绝大多数部门都等到7月才公开,甚至到昨天,三分之二的部委依然未晾出“三公消费”信息。
中科院高居榜首
在已进行公开的部门中,让外界颇为意外的是中国科学院的“三公”支出竟高居各部委之首。来自中科院网站的信息显示,全院在职6万2278名,去年“三公”开销2亿4351万元(人民币,下同,约4584万新元),据本报计算,平均每一名在职员工的“三公”支出,达到4610元。
除了中国科学院以外,农业部去年的“三公”开支,也超过2亿元,水利部与交通运输部则各超过1亿元。
在舆论压力下,这些部委也设法进行解释。中国科学院就在其网站上发出说明称:“中科院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一直高度重视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不断推进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科技组织的合作。因此,中科院因公出国(境)费主要以科技合作与交流支出为主。”
针对中科院9996万的公务接待费,说明称,中科院的公务接待对象包括内宾和外宾,“由于国际科技合作交往比较频繁,外宾公务接待费较大”。此外,中科院拥有近千个野外观测台站,主要分布于偏远地区、甚至是人迹罕至的地区,所以野外考察用车也增加了车辆购置和运行支出。
2010年中科院在公务车购置与运行方面,花了7420万元。
农业部则是晾出了人均数字,以表明该部“三公”开支虽高,但是9万名在职人员平均下来,人均“三公”开支约为2500元。2010年的公车开支超过1亿元的水利部也解释说,这是由于水利部按规定更新了16部越野车,此外他们的车辆运行费主要用于实现防汛抗旱、抢险救灾、水政执法、水文水资源监测等职务需要。
中国媒体正在紧盯那些至今还未、不敢公开“三公”开支的部门,它们当中有公安部、司法部、铁道部、国土资源部等重要部门,也包括中央直属的慈善机构,如最近陷入诚信危机的中国红十字总会。
中国政府今年首次对民众亮出“三公”开支信息,财政部在6月30日即公布了去年中央各部委的“三公”支出总额,合计94亿7000万元。在此前,这类数据并不对社会公开,而民众也常质疑官方公务开销中,“假出差真旅游”、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存在颇高比例。舆论因而要求当局披露有关开支信息,以供民众监督以杜绝浪费。
在谈到近期国务院施压各部委“晾账本”的成效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受访时表示,财政部既然已经公布了“三公”开支的总额,显然各部门要计算本身的“三公”支出并不存在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思想观念上存在顾虑或者抵制情绪。
而就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来,许多部委的“三公”消费确实不少,说明老百姓之前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汪玉凯进一步建议,公开信息不是最终目的,将“三公”消费压缩下来,才是这次公开三公消费的真正意义。因此国务院应该对所有部委的“三公”支出定下刚性但适度的精减比例。这几年来中央频频要求各部门例行节约,但是一些部委的开支不减反增,这更凸显了刚性约束的必要性。
他说:“如果形成中央说中央的话,部委说部委的话,中央向老百姓承诺说要压缩三公消费,部委还是各行其是,就等于把重要的政策指令,当成儿戏了。如果公开了以后,各部门还照花不误,可能引起老百姓更大的争议。”(韩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