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港媒:有利亦有忧 骆家辉华裔背景两面观

2011年07月19日 15: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5月26日,美国参议院就骆家辉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举行听证会。此前,现任美国商务部部长的骆家辉于3月9日获奥巴马提名出任新一任美国驻华大使。吴庆才 摄  

  中新网7月19日电 香港《文汇报》19日刊文说,骆家辉出任驻华大使,其华裔和政客背景既有正面影响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的一面,因此,中美两国及国际社会不应对骆家辉寄予太高的期望。客观说来,骆家辉当驻华大使若能做成亲善大使,对中美两国和世界都大有好处,更有贡献。

  文章摘编如下:

  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即将走马上任,美国政府及人民、中国政府及人民、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都对骆家辉大使寄予希望。这是因为美中两国是世界头两大经济体、两大政治大国,中美关系正如奥巴马总统所言,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自然骆家辉也就成了新世纪最重要的大使之一。骆家辉作为美国驻华大使,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虽然起不了决定性作用,但凭其特有的华裔背景和白宫的政治背景,更凭其才华干练、阅历经验,完全可以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华裔背景有利也有隐忧

  首先,骆家辉的华裔背景对其驻华大使工作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隐忧的一面。在美国外交史上由内阁部长出任驻华大使可谓是空前的,而且由华裔部长担当驻华大使更是破天荒的。奥巴马点将骆家辉担任驻华大使正是看重了他的华裔背景,当然也器重他的贸易专家背景及其20年处理中国事务的能力和经验。骆家辉在商务部长任上,美中双边贸易大幅攀升,2010年双边贸易额超过4000亿美元,美国对华出口增长了34%。奥巴马任命骆家辉为驻华大使,当然更希望骆家辉再创佳绩,以利于缓解其明年连任竞选因经济不振问题而引发的政治压力。

  然而,华裔背景却使骆家辉平添了心理障碍和政治负担。他生怕被美国政府、政界及人民怀疑、指责他“亲华”,因而他一再表白,他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会尽心尽力维护和争取美国利益。为此,作为商务部长,他在对华贸易及贸易争端中坚持“强硬路线”,比美国人更美国人地坚持强硬的立场,发表强硬的言论,发起和实施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制裁,并不断地在人民币升值、市场开放、经贸平衡等问题上向中国施压,而且拒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如果骆家辉在出任驻华大使时仍旧顾忌华裔背景,为避免“亲华”嫌疑、责难而继续其在商务部长任上的对华“强硬路线”,不但行不通,且事与愿违,或有可能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岂不有辱使命了。这种可能性是不能完全排除的。

  显然,对作为驻华大使的骆家辉而言,需要尽快完成从商务部长向驻华大使的角色转换,不应把商务部长时的对华贸易的强硬路线、立场、态度用于大使职务和使命上,更需要以柔性、灵巧、理性的外交手腕同中国打交道,才有助于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骆家辉应该清醒地看到,现今的中国已不是美国千方百计要遏制的正在崛起的大国。今年年初,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成功访美,同奥巴马总统对中美关系重新定位,确定中美两国关系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是对中美关系所做的务实的、与时俱进的、具有前瞻性的精准定位。因此,那种对中国强硬、强势、强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说教指导,不仅过去,现在、今后都是无济于事的,不但于事无补,适得其反,只能把事办糟,于事有害。

  做亲善大使 对中美和世界大有好处

  当然,世界华人都知道,骆家辉也曾说过,他为自己的中国血统而自豪,在任华盛顿州长的1997年,已曾携妻回祖籍广东省台山市吉龙村寻根。这表明骆家辉身上有着中国人的基因和血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存。但不能因此说明骆家辉就必然亲华。事实上,骆家辉除了华人体质和面孔外,已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即他所说的“百分之百的美国人”,从意识形态到思维方式,从政治观念到行为方式,都已完全美国化了。更何况骆家辉不会说中国话,自然与中国人打交道不仅存在语言障碍,也存在文化和思维方面的隔膜。在这方面,与其前任洪博培大使相比,还是骆家辉的不足和短处。或许为当好驻华大使,骆家辉会努力学习和恶补中文的。无论如何,一个大使不会其驻在国的语言,不能用驻在国语言进行思维和交流、沟通,是难以圆满完成其使命的。

  总而言之,骆家辉出任驻华大使,其华裔和政客背景既有正面影响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的一面,因此,中美两国及国际社会不应对骆家辉寄予太高的期望。客观说来,骆家辉当驻华大使若能做成亲善大使,对中美两国和世界都大有好处,更有贡献。(蒯辙元)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