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5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日前刊文说,“窃听门”的实质与新闻自由无涉,倒是与危害公共安全罪比较接近。法办“窃听门”,同时促使新闻界在文化、道德层面上反思,不仅不是对新闻自由的伤害,相反更能起到正本清源,警醒业界自律自重的作用,创造一个新闻自由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健康的文化环境。
文章摘编如下:
针对英国小报《世界新闻报》“窃听门”的司法程序已经启动,我们希望早日看到真相水落石出,罪恶被涤荡,正义得到伸张。同时,由此引发的关于媒体的职业操守、道德审判和是非辩论也未曾缺席。
日前,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一些媒体施压美国政府调查窃听丑闻,可能致使政府加强对媒体监管,影响整个媒体行业。
这种“高瞻远瞩”以及担忧是否可以理解为,舆论咬住“窃听门”不放,可能会间接伤害到新闻自由?
保护新闻自由没有错,但事实上,“窃听门”的实质与新闻自由无涉,倒是与危害公共安全罪比较接近。法办“窃听门”,同时促使新闻界在文化、道德层面上反思,不仅不是对新闻自由的伤害,相反更能起到正本清源,警醒业界自律自重的作用,创造一个新闻自由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健康的文化环境。
作为传播学的基本命题,媒体与受众期待的关系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矛盾,媒体不断提供材料以满足受众的需要,同时也在培养受众的胃口。因而,不同媒体与受众趣味的组合便分化出不同的文化景观。小报文化便是其中一种。它的特点是媚俗,崇尚眼球经济,缺乏良知自律和社会责任心。小报文化与其受众之间相互“养成其恶”,成为当今甚嚣尘上的大众文化一部分。
从媒体角度检视,媒体小报化是新闻工作本质的异化。它扭曲和动摇了新闻工作存在的意义。严格地说,《世界新闻报》这样的小报从事的窃听行为已经不是新闻工作,倒与小偷、偷窥客较为神似。
窃听门的主角之一布鲁克斯女士承认,《世界新闻报》就像伦敦舰队街上的其它英国小报一样,通过雇佣私家侦探寻找新闻线索和素材。虽然她的解释不足以说明窃听合法,但确实反映了小报文化的现实。
当《世界新闻报》的私家侦探们大举入侵人们的信箱、手机,侵入人们的家庭、隐私时,已经严重地伤害了受害人的自由。即便受害者不是名人、政客、军人、恐袭案遇难者家属,而是寻常百姓,也同样因失去安全保障而惶恐,因对生存环境失去信任而难以自由地生活。
自由,位居法国三大立国之本“自由、平等、博爱”之首,是美国独立宣言中阐述的“造物主赋予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与生命权比肩而立,在诗人裴多菲的眼里它比生命更宝贵。新闻自由是人类自由权利之一种,它包含着知情权和传播权,但不包含伤害他人自由的“权利”。新闻自由与人们的生活自由在同样的法律框架下受到保护同时受到制约。
自由不等于可以胆大妄为。今天“窃听门”不是偶然和孤立的事件,分析其产生的土壤,除了上述的媒体小报化之外,更有媒体的垄断化、帝国化以及与权力的勾结。
当一个组织的规模和权力发展到一定的极限后,便有发生异化的可能。通过不断的强势并购形成的传媒帝国在占有巨大人、财、物力资源的同时,挤压了独立媒体的生存和话语空间,宏观上已经造成了对新闻自由的伤害和压迫。
新闻集团今天站上被告席,是因为它以新闻自由为名的许多做法已经触犯了刑法,其结果是令本来负有保护民众责任的警察也成为其同谋,而它无孔不入及在舆论界呼风唤雨的本事则令政客甘愿与之勾结。英国首相甚至任命《世界新闻报》的总编为自己的幕僚,这种异常暧昧的关系绝不会利于健康的民主运作。
我们看到,多少罪恶假自由之名而行,假自由名义而行的罪恶仍然是罪恶。对“窃听门”的审判在打击犯罪的同时,更揭露了媒体帝国主义的巨大危害。无论是英国政府还是美国政府都应该从体制上考虑彻底改变媒体帝国为所欲为的现状,彻底摧毁媒体帝国存在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