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新华侨报:“民意导向”诠释中共执政理念新亮点

2011年07月29日 10: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9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28日刊出评论说,今天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需要更加关注“民意的温度和风向”。民意是一把尺子,也是一种信号。

  文章摘编如下:

  一个月前,面对调高个税起征点的强烈呼声,全国人大常委会果断调整财政部提案,决定“再提高500元”,成为顺从民意的决策范例。

  一个中国最高行政机关,一个最高立法机关,对待公众关注、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同以民意为导向,解民忧,暖民心,既是执政为民的一贯理念体现,更是近期中共党庆90周年特别强调“人民至上”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诠释,具有政策取向的标志性和示范性效应。

  备受瞩目的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七一”讲话被舆论视作是一次集中释放民意导向的政治宣示和动员。这篇纲领性演讲多达136次提及“人民”一词,折射出执政者对“人民”的特殊情怀和尊崇。胡锦涛还首次明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指引、评价、检验中共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并强调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甚至“拜人民为师”。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提法,实际上意味着把融入民众、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为民谋利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事实上,与民意导向相呼应,“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已经成为中国党政界日渐流行的新口号。其内涵是要求执政者最大限度地回应广大人民最普遍、最迫切、最核心的期待,从人道到人权、从福利到权利,从发展人民利益到共享发展成果。作为现阶段民众最热切的期待,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公平正义、反腐倡廉等已转化为政府的行动举措。“十二五”规划以民生开局,加大投入补齐各项民生“短板”,包括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并且把千万套保障房列入重大民生工程,体现了“以保障民生回应民意期待”的良性互动。

  民意导向的另一个标志是,执政党最新推崇“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三问”与胡锦涛早先倡导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起被形象地称作是“新三民主义”,指明了执政者的群众路线和民意考量。从“七一”讲话内容看,“新三民主义”极具“含金量”。一是“师说”,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拜人民为师。二是“三真”维权,真诚倾听民众呼声,真实反映民众愿望,真情关心民众疾苦,依法保障民众各项权益。三是“三民”诉求,倡导党政官员深入民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三问”以民为重,将是中国扩大民主,实现官民良性融合的一个重要思路。

  民意是一把尺子,也是一种信号。今天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多元利益浮现,各种矛盾凸显,政府需要更加关注“民意的温度和风向”。胡锦涛“七一”讲话释放的“人民至上”和民意导向表明,执政者积极回应公众关切,谦恭倾听,真诚回应,有效解决,将变为一种常态。预料今后执政当局在制定重大政策时,可能更充分地听取群众意见,积极评估对群众利益的影响;在办实事办大事中,更加重视群众的感受和需求,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也是对执政能力的一种自我考验。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中国或将步入民意导向的社会良性互动的新时期。准确把握民意的基本面和主流方向,真正做到在感情上始终贴近最大多数民众,多做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才能给社会以信心与希望。这也是执政党解决所面临诸多危险的根本所在。(吴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