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6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26日刊发前台当局“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 苏起的文章《九二共识 两岸和解的关键》,笔者从自身经历告诉读者,“九二共识”不是凭空捏造,它反映了当时艰困的时空环境,也凸显时人解决问题的智能。马英九当局能够重开两岸谈判并缔造新的和解,“九二共识”当然是关键。文章并指出,现在争论“九二共识”是否客观存在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
全文摘编如下:
“九二共识”又成为政治与新闻焦点。过去10年为了这个名词我不知道挨了多少骂,但我极少回应。毕竟10年了,或许回顾一下也有助于策励将来。
的确,“九二共识”这个名词是我个人的创见,但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新瓶旧酒”。公元1992年两岸之间确曾达成共识。但它的诞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两岸自1949年以来,历经无数武装冲突与意识形态斗争后达成的第一次政治妥协;而且它针对的议题又是两岸之间最最棘手的“一个中国”问题(或称“主权”问题、两岸定位问题)。它的“模糊性”反映了当时艰困的时空环境,也凸显时人解决问题的智能。
若真如某些人所说,两岸在92年没有达成共识,那怎么会有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辜汪会谈以及后来7年海基会与海协会的21次商谈。在当时艰困的大环境中能取得这个妥协,显示第一,当时北京与台北的李登辉都有和解意愿。第二,双方立场有一定的共同点。第三,彼此已经建立基本互信。
公元2000年陈水扁的选战胜利颠覆了整个局面,即将离开“陆委会”的我非常忧虑两岸和解趋势即将中断,很明显双方立场很难有共同点。
为了挽救这局面,我在当年4月底就尝试提出“九二共识”这个新名词,作为一个新瓶来盛装以前的旧酒。这个新包装可以掩饰在“主权”问题上的根本差异,并创造一个共同点,如果加上双方意愿及一点点基本互信,难能可贵的两岸和解就得以延续。
当时我比较担心北京方面会排斥这个新瓶,不料北京海协会在8月底就表示愿意以“九二共识”重开两岸谈判。反而扁当局拒绝接受,并在随后8年,时而批判它为“投降共识”,时而否认它曾经存在。同时期“九二共识”也愈来愈成为两岸许多人乃至不同政府眼中两岸和解的桥梁。这些发展都是我当初始料未及的。
马英九当局能够重开两岸谈判并缔造新的和解,“九二共识”当然是关键。但更重要的,正如1992年当时,两岸双方均有和解意愿,立场虽有异亦有同,并在“存异求同”的过程中建立了基本互信。“九二共识”作为一个符号,也就变成各方彼此解读是否具有这三个要素的依据。
所以现在争论“九二共识”是否客观存在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它本来就不是科学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是主观的解读问题。在口水战之外,一般人更需要了解的是:当事各方有没有和解意愿?彼此立场是否有异也有同?如何处理这些异同?双方是否存在基本互信?如果不接受“九二共识”,是否还有更好的桥梁?
上述问题的答案恐怕才是我们更需要知道的。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