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吃早餐,一边读早报,是退休生活的一大享受。翻阅副刊,细读几位心仪作者的文章,不但长智慧,还可怡情养性。
读卓涵的《我的笔名》,恰是在9月1日教师节的早晨。作者在文末提到吕振端博士和我,说我们当年鼓励她写作,使她得与写作结缘,有了更丰富的人生。
记得卓涵,因为常看副刊,因为记得“吉卜赛”这个笔名。在她念高中的时候,正是华文教育被狂风毁灭的时代,也是重理轻文的时代。那时候,人文科目受鄙视,尤其是教华文的我们在同行中往往居末席。
但是,那时的我们青春正富。青春不能没有理想支撑,因此,我们决定擎着理想的火把,去点燃生命,无视于现实的恶劣。那时候,我们没想到中国会在21世纪崛起,经济腾飞。我们不问华文是否有实用价值,只坚持“华人就必须先学华文,学好母语”的信念,鼓励学生学好华文。
人的生命价值是守恒,坚守亘古不变的理念,是我们的使命。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明乎此,我们尽己所能,撒下文化的种子。浇水施肥之后,能否开花结果,且看造化。
最近搬家,在翻箱倒柜时看到28年前学生送给我的教师节礼物,那是我建议那班学生用几毛钱买的小册子。每个学生写几句表达学习华文的感受。我不要他们花费父母的钱去买鲜花、朱古力、玩具熊等礼物。鲜花会凋谢,朱古力会消化在肚子里,玩具熊会烂掉。唯独这小册容易收藏,虽然有点发黄,依然令人爱惜和感动。
这班学生讨厌华文,我曾殚精竭虑,使尽法宝把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以便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敢期望他们考到特优,只希望他们不再把母语当仇人。一年的调教,小册上留下这些简单的华文字:“原来华文不难,只要肯读。”“以后还要多学华文。”“懂得母语才有自尊,谢谢老师提醒!”“华文成绩还很差,但我会继续努力,老师放心吧!”
我把李姓同学写的一页扫描后电邮给他,在重庆工作的他很惊讶看到二十多年前自己写下的留言和笔迹,感慨当年的无知和幼稚,也庆幸他自己没放弃华文。
教育工作者喜见桃李芬芳满园春,更爱见今人胜前人。每年教师节,学生都送礼物给老师。但我认为最珍贵的礼物 ,是学生的成就超越我们。
(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文/何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