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大公报:中国航天员可望长驻太空

2011年09月28日 10: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9月20日11时38分,发射塔架开始关闭,等到“天宫一号”发射前40分钟才能打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当天对外宣布,中国将于9月27日至3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天宫一号”。中新社发 秦宪安 摄  

  中新网9月28日电 香港《大公报》27日发自北京的报道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2006年决定成立空间实验室系统,目的在于掌握交会对接技术、开展空间技术和应用实验,并为空间站奠定技术基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也由此增加至八个系统,开始向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实现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的目标迈进。国际空间实验室发展历程也表明,空间实验室是掌握空间站技术的必经之路。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2006年决定成立空间实验室系统,目的在于掌握交会对接技术、开展空间技术和应用实验,并为空间站奠定技术基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也由此增加至八个系统,开始向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实现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的目标迈进。国际空间实验室发展历程也表明,空间实验室是掌握空间站技术的必经之路。

  迄今为止,国际宇航界出现过多个实验室,较为知名的有前苏联“礼炮-1”至“礼炮-5”,美国的“天空实验室”都具有自主在轨运行支持功能,分系统配置齐全,像“天空实验室”和“礼炮”系列,在轨寿命长达数年,最长驻留甚至可达百天以上,结构、热控、姿态和轨道控制、通信与跟踪、数据管理、电源、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舱外活动、居住设施等系统一应俱全。

  另一类空间实验室的系统并未配置全,仅作为其它航天器的搭载或大型空间站的一个舱段开展在轨科学实验。这一类空间实验室包括欧洲的“空间实验室”、“哥伦布舱”和日本的“希望”号实验舱。

  而在国内,空间实验室更像试验性的空间站,以突破和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为主要任务,是具有相对较短寿命的低轨道中小型载人航天器。

  业内人士指出,前苏联的发展循序渐进,重点突破核心舱技术;美国的发展方向缺乏连贯性,后来在研制空间站时技术准备不足,最终还要与俄罗斯合作借助和采用有关经验技术,特别是核心舱技术;欧洲和日本则通过国际合作实现有限的技术发展。

  “天宫一号”的发展类似“礼炮”和“天空实验室”,其先进主要体现于高度的集成性。通过“天宫一号”,为未来中国自主建立空间站奠定基础。(贾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