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1日刊文说,欧盟对中国帮助欧盟渡过难关抱有相当期望。对此,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的回应意味深长,不存在“中国拯救欧洲”问题,理由很简单:欧洲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自身实力很强,欧洲有能力自救。傅莹并未关闭中欧协作对抗危机的大门。希望中欧双方通过克服危机,解决双方之间一些长期问题。一句话,互利双赢是中国援欧的先决条件。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购入欧债,面临着国内民意的考验。在多元化越来越深化的中国社会,对外投资已经成为敏感的民生话题,公共舆论经常聚焦海外投资的盈亏,并释放出全民性的呛声。买入危机中的欧债,收益不可预期,中国不能不谨慎。
10月27日,欧盟就欧债危机解决办法达成一致意见,决定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扩大至1万亿欧元。但这1万亿欧元并非现成,需要融资。
中国援欧可行却恐有违民意
就在欧盟达成共识的当天,法国总统萨科齐主动通过热线电话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通报会议情况。萨科齐总统也强调,“如果中国方面要投资欧元,以替代美元,为什么要拒绝呢?”28日,“欧洲金融稳定基金”行政总裁克劳斯•雷格林便抵达中国,他并不讳言和中国讨论中国购入欧债的可能性,认为中国这么做可以增加除美元外的另一投资途径。
足见,欧盟对中国帮助欧盟渡过难关是抱有相当期望的。欧盟和欧洲媒体对华的热望,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已有回应,她的回应意味深长,不存在“中国拯救欧洲”问题,理由很简单:欧洲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自身实力很强;欧洲一些企业的经营很好,欧洲有能力自救。从欧盟刚刚达成的危机解决共识看,傅莹的说法很中肯。一方面,欧洲确实有资金有能力解决欧债危机,关键是欧盟内部是否有足够的凝聚力,危机国能否勒紧腰带过苦日子,法德这两个核心国是否肯出全力救助“欧猪”国家,维系欧元区这个来自不易的单一货币体系。另一方面,外来救援只是外因,自我救赎才是关键。外因内因的哲学辩证关系放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层面仍然适用。
傅莹的回应也是对中国国情的客观阐述。中国虽然拥有3.2万亿外汇储备,但中国国内经济同样面临挑战,民生亟需反哺,关键是中国国民收入和欧盟内的任一国家相比,包括深陷危机不可自拔的希腊,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中国购入欧债,有杀贫济富的意味,别说是700亿欧元,就是100亿元人民币,也面临着国内民意的考验。在多元化越来越深化的中国社会,对外投资已经成为敏感的民生话题,公共舆论经常聚焦海外投资的盈亏,买入危机中的欧债,收益不可预期,中国不能不谨慎。
争取平等互利平台
当然,傅莹并未关闭中欧协作对抗危机的大门。希望中欧双方通过克服危机,解决双方之间一些长期问题。一句话,互利双赢是中国援欧的先决条件。双方长期存在的问题,无非有二:一是欧盟确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二是希望欧盟放宽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且中欧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关系的前提下,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对华是不公平的。在WTO框架下,贸易公平被政治意识形态化的出口限制桎梏,也显得不合时宜。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援助往往是不公平的。战后美国援欧的马歇尔计划,带来了美国主导欧洲政治经济格局和北约安全体制。苏东集团巨变后,美欧对东欧国家的援助,伴随着北约东扩和意识形态的绝对渗透。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时,美欧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以要挟相关国家放弃经济主权作为代价。可以说,从宏观层面讲,西方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掌控主导已经五个多世纪,形成了倨傲自利的优越惯性;从微观层面言,欧债危机依然存在着欧盟予求予取而不给予的偏执个性。
在此情形下,中国援欧不能在不公平不对称的旧秩序里操作,必须在政治经济对等且互利双赢的平台上进行。对此,欧洲准备好了吗?(张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