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港报:台“禁补令”引争议 一刀切矫枉过正

2011年11月04日 15: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1月4日电 香港《大公报》4日刊文说,台教育部门最近正商议下令“禁补”:英语、作文、围棋、珠算等着重记忆背诵的补习班不得招收未满六岁儿童,但绘画、跳舞等才艺与身体律动课程则不在此限。“禁补令”在岛内各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台“教育部”的目的是要杜绝儿童补习“疯”潮,但一刀切的方法又矫枉过正了。

  文章摘编如下:

  在“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的传统思维熏陶下,两岸三地不少父母都绞尽脑汁地给孩子“进补”,不仅买来大量营养品“补身”,更带孩子报读形形色色的补习班“补脑”。然而,台湾的教育部门最近正商议下令“禁补”:英语、作文、围棋、珠算等着重记忆背诵的补习班不得招收未满六岁儿童,但绘画、跳舞等才艺与身体律动课程则不在此限。

  “禁补令”在岛内各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的人叫好,认为终于可以还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有的人反对,认为扼杀了儿童学习的自由。但反对声浪最大的还是补习业界。在港台地区,补习不仅是一种文化,还是一个不可小觑的行业。据统计,台湾现有补习班近两万家,当中数千家是专门针对幼儿的英语入门班,每年的商机超过150亿新台币。可见,“禁补令”一旦实施,不少人会因此丢掉饭碗,难怪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岛内引发轩然大波。

  有人笑称,台湾的补习班“无所不补”:从语文、数理到技术、考公务员,甚至学习简体字都有得补习。学生和打工一族拼命“进补”,无非是为了学业和增加职场的竞争力。而学龄前儿童进入补习班,主要是出于父母的意愿。父母们都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可以当一名“坐办公室叹冷气”的白领,而不是在大街上被“风吹日晒雨淋”的蓝领。于是,即使孩子不愿意、没兴趣,一些父母仍逼着孩子去学英语、学画画、学钢琴、学跳舞,恨不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结果孩子“无心向学”,不仅浪费了时间和金钱,更影响了亲子关系。所以,社会上出现了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声音:孩子应自由发展,家长不宜干涉。

  人们对于儿童应否上补习班或兴趣班是各说各话,毫无交集。但对于开发儿童潜能,社会上倒是已有共识。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认知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曾对人类的潜能进行深入研究,概括出人类所具有的语言、音乐、逻辑─数学、空间、身体动觉、人际、内省和自然观察等八大潜能,而这些潜能在儿童时代已然具备,若能得到适当开发和正确指引,对儿童将来的发展大有帮助。至于如何发掘这些潜能,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学习。例如,对于一名有“多动症”的儿童来说,学习书法、围棋有助于培养其耐性和定力。可见,“进补”并非“万恶之源”,关键在于心态要纠正:家长应以培养孩子兴趣为出发点,不要把它当作是孩子日后的谋生方式;方法要正确:若孩子不愿意,家长不应强求;强度要合适:练习时间不宜过长,让孩子拥有自由掌握的时间和空间。

  台湾“教育部”的“禁补令”是人为地剥夺了儿童学习的权利。它认为文理、智能、记忆类课程,对儿童发展有害,但如果对才艺没有兴趣而被迫参加相关课程的儿童,难道不也会受到伤害?台“教育部”的政策显然是顾此失彼。诚然,其目的是要杜绝儿童补习“疯”潮,但一刀切的方法又矫枉过正了。学习毕竟是公民的权利,“政府”部门不宜使用简单粗糙的禁令,而应用引导和宣传的手法扭正部分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心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