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从汪曾祺的散文《继母》中,读到这两句话,大受感动,一直难以释怀。汪曾祺写闵子骞,是因为看到一个评剧小戏,赞扬闵子骞的《鞭打芦花》,闵子骞的亲母去世以后,后母又生了两个儿子,后母有所偏颇,大冬天的,儿子们的棉衣中,只有闵子骞的棉衣内不是棉花,而是芦花。
父亲知道这件事后,气急,要休掉后老伴,闵子骞知道后,跪求父亲不要那样做,并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由此后母得以保全。孔子盛赞其“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闵子骞的留母是有大德在先的,先贤之贵首在于此。
闵子骞还是一个崇尚节俭的模范,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
尊老爱幼,传承美德,值得敬仰。
闵子骞是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汪曾祺称《鞭打芦花》对提高民族伦理道德素质,是有作用的。其孝、其正,令后人景仰。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宋以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