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日本华媒:中国动漫作品需要“民族魂”

2011年12月07日 08: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0月22日,第十二届世界漫画大会暨2011北京国际动漫周在位于首钢二通厂的中国动漫游戏城火爆开展。中新社发 张锐超 摄  

  中新网12月7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6日刊文说,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动漫产业的扶持,各种制作技术也丝毫不逊于欧美日本。但为什么中国的动漫作品却差强人意?笔者认为,中国动漫产品缺少的是“民族魂”。

  文章摘编如下:

  11月23日,日本驻华使馆的舞台上,日本女艺人山野智子正以一曲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多啦A梦》主题歌将所有宾客带入佳境。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初期,日本动画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中国银屏。日本动画片中的经典动漫人物成了中国“80后”的集体记忆,互联网聊天工具QQ上,以一休哥、机器猫等日本动漫人物作为网名的年轻人比比皆是。看到日本动画片,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日本人形象就浮现在眼前。

  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目前,日本动漫产业的年营业额达到230万亿日元,占日本GDP十几个百分点。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10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四倍。

  民族特色浓郁的动漫产品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推动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但是,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日本动漫业从1917年开始起步,历经将近100年的发展,在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创作人)、富野由悠季(蜡笔小新创作人)、藤子不二雄(机器猫创作人)、宫崎骏(千与千寻创作人)几代人的努力下,始终抱着“日本动漫反映日本文化”的理想,在借鉴欧美先进动漫技术的同时,完整保留了民族文化,最终让日本动漫产品成为“日本符号”,走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反观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动漫产业的扶持,各种制作技术也丝毫不逊于欧美日本。但为什么中国的动漫作品却差强人意?笔者认为,中国动漫产品缺少的是“民族魂”。

  近年来,不断有观众反映中国动漫作品与日本或者欧美某些动漫、游戏作品在人物设定、故事、分镜等方面极其“相似”,就算是原创作品也难以摆脱日漫、欧漫的影子,经常被冠以“仿日系漫画”、“仿欧美漫画”的头衔。

  很多资深动漫爱好者表示,与其去影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这类卡通片,他们更愿意去给中国国产经典捧场,在唤起童年回忆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作品。在大型国际动漫节上,近30年间中国几乎没有动漫作品获奖,而上一次获得国际动画节奖项的中国作品,是30年前的国产经典动画《猴子捞月》。

  从GDP到CPI,中国的各项经济指数逐年保持高速度增长,当代年轻人比较常见的娱乐休闲方式,大致可分为流行音乐、偶像剧、青春小说、动漫这几种。其中,动漫作为大多数年轻人惟一一种从小接触到大的领域,充满的却是《火影忍者》、《海贼王》、《银魂》等日本动画作品,相比之下,我们对中国动漫的了解仅仅在于,各大动漫产业基地纷纷建立,各种动漫产业优惠政策频频颁布,却想不起来长大后能够让自己热血澎湃的民族文化作品有哪些。

  需要承认的是,政府对于动漫产业的一再鼓励确实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这也使更多的动漫迷抱着“恨铁不成钢”的态度,看到偶有优秀作品出现之后,心里就会感到一丝欣慰。但政府不断给予的“好处”和动漫爱好者强烈的“期望”,却使得急功近利的企业舍本求末,一味运用高技术,忘记了好的作品需要文化支撑。

  作为艺术大众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动漫作品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没有灵魂的动漫作品,即使堆砌了最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是“金玉其外”,最终让消费者们“找不着北”。(王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