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4日电 香港《文汇报》14日刊出中国前驻伊朗、阿联酋、荷兰大使华黎明的文章说,中国发展经济,实现自己的民族复兴需要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越发展在外交上遭遇的麻烦越多。其实这是“成长中的烦恼”。今日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大大优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封锁和被包围的局面,也不同于七十年代北有苏联陈兵百万,南有越南战争的形势。中国完全可以从容应对。
文章摘编如下: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普遍呈现失业率高、政府债务高、经济增长低、政策效率低的“两高两低”态势。当前,一些欧洲国家和美国遭遇巨额国债引发的国家信用危机和紧缩政策导致的经济萎缩的双重夹击。
西方的困境
2011年西方面临的困境暴露了西方经济政治制度的根本缺陷。它无法解决西方和全球经济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如增长乏力、就业困难、债务严重、分配不公,“选举驱动”政治着眼于短期利益,取悦利益集团,顺从选区民意,不敢也不愿触及深层次矛盾。美国在本世纪发动的两场战争、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欧洲债务危机也使西方的公信力急剧下降。
客观评估世界局势
当我们评论西方困境时,不可忘记,西方的综合实力,还远优于新兴国家,国际力量的均衡化是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相对衰退并非代表一蹶不振。在整体能力方面,大西洋联盟体系在冷战结束后调整成功,西方整体的动员力量在二次海湾战争、巴尔干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中基本有效,并且继续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思想和进程。
与此同时,新兴国家全面超越西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迄今为止,新兴国家的提升主要还是在经济方面,而且还是在经济低端方面。非西方的整体意识和凝聚力还处于初始阶段,既缺乏统一的思想和理想,也缺乏必要的组织机制。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面临的问题波及全球,西方衰退,新兴国家往往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此我们需要从全球相互依存和合作的新视角来分析西方的困难,同时注意从西方的困境中汲取经验教训。
中国“成长的烦恼”
西方从中国的迅速成长中获得了巨额的红利,但是对中国的疑虑和戒备也同步提升,主要是:
第一,从经济上讲,中国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十亿级人口大国的迅速崛起,必然给西方带来经济的、能源的、资源的挑战。西方会将他们所有重大问题,例如贸易逆差、能源价格、气候环境变化、制造业转移、就业等等,都归罪于中国。
第二,西方担心中国的迅速成长将会打破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利益格局和游戏规则。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的迅速崛起,不可避免会给西方奉若圣明的“华盛顿共识”乃至资本主义制度提出挑战。尤其在美国模式受金融危机冲击普遍质疑的时候,西方人的这种感知会变得更加强烈。
第四,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将大幅提升军事实力,西方对此担心。
中国发展经济,实现自己的民族复兴需要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其实这是“成长中的烦恼”。今日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大大优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封锁和被包围的局面,也不同于七十年代北有苏联陈兵百万,南有越南战争的形势。中国完全可以从容应对。
美国战略东移包含有冷战思维,更重要的是因为二十一世纪世界的财富已经转向亚洲和太平洋,担忧中国在亚洲影响力的扩大自己被边缘化。但是,中国应该对自己在亚洲国家中的影响力充满自信,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所作所为可以冷静观察,但不可草木皆兵。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对许多全球性的问题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责任”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手中,所谓“负责任的大国”定义是同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的,例如国际金融贸易、防止核扩散、气候变化、人道主义干涉、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问题等。应该明确,中国对世界和平、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负责,中国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说话,而不对某一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利益负责。(华黎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前驻伊朗、阿联酋、荷兰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