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1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21日刊文说,经济危机时期举行大选,传统的“移民牌”、“治安牌”显然威力有限,因此法国的政客们开始竞相打贸易保护牌,“法国货”再度成为热门话题。这非但不能解决法国的失业问题,而且还可能加剧贸易摩擦、加重民众的负担,使法国经济陷入更深的困境。因此,大选热炒“法国货”有害无益。
文章摘编如下:
经济危机时期举行大选,传统的“移民牌”、“治安牌”显然威力有限,因此法国的政客们开始竞相打贸易保护牌,“法国货”再度成为热门话题,无论左中右都如获至宝,“经济爱国主义”激情空前高涨,为了一党之利、甚至为了个人“博出位”,全然不顾危机时期切忌在保护主义问题上火上加油的教训,不惜以贸易战去操纵舆论,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倾向。
最早亮出贸易保护旗号的是中间派代表白鲁,他一反“拥护大欧洲”的常态,大声疾呼“买法国货”;其它党派自然不甘落后,有的高呼工业爱国主义,有的信誓旦旦要“重振法国工业”,还有的要显示更高的立足点,干脆打出“欧洲保护主义”的旗号。
竞选时期争取民心,选择民众关心的问题推出政治纲领,比如设法解决失业问题,这是正常现象,但这种拉票不应完全脱离现实,更不应摆出贸易战的架式指责他国,将爱国主义与保护主义划上等号,将自己的无能归咎于他人。
不错,法国跟大部分发达国家一样为严重的失业问题所困扰,而且数十年来失业率的上升与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大体上成反比,工业领域的就业人数从1980年的530万降到了2010年底的300万,与此同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30%降到了今天的15%。因此,试图通过振兴工业来解决失业并非错误命题,但不应把民众当阿斗,似乎只要大家来买法国货就能拯救法国工业。且不说在全球化时代,“法国货”以什么标准为定义恐怕没人说得清,即使是炒作者恐怕也意识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为了对失业、工业和“法国货”有一个相对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法国政客的言论。
对于持右派观点的人来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代法国政坛“振兴工业论”的先驱是法共已故领导人乔治•马歇,他在1981年大选时率先打出“法国生产”的旗号,因为当时已经出现工业领域的失业问题。到了九十年代,极右派国民阵线也采用类似口号,但加上了“法国人生产”,以此标榜极右色彩。问题是这三十年来,法国历届政府究竟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来扭转局势、以致到今天连总统都要重弹当年老调?
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及部分由此引发的失业问题成因相当复杂,经济全球化及因此而产生的国际竞争自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能颠倒先后,因为发达国家因工业趋势而引起的失业早在现在所谓的全球化之前就已开始。
在这方面,不论是经济学家熊彼特还是哲学家阿兰特都早就预言并论证,他们认为随着工业化、科技化进程的加速和产能的大大提高,传统意义上的失业将成为必然规律,加上西方将重污染、低产能的工厂大量迁往发展中国家,势必加剧这一趋势(即经济学领域尽人皆知的“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现象)。发达国家在既保持了相对的高产能、又达到了低污染目标的同时,还想保持高就业率,有点要兼得鱼和熊掌的意思,且不说从长远来看是否可能,至少应该自问:我们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在资本主义框架内不可能实现这样的目标,那么历届政府在文化和观念的转变方面又在舆论方面做了哪些准备和努力?
目前,法国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深陷危机,有远见、愿意承担责任的政治家应当设法以明确可行、公平合理的政纲去说服、团结民众,共渡时艰,而不是以自欺欺人的方式竞相炒作,甚至不惜挑起贸易战,因为那样的话,非但不能解决法国的失业问题,而且还可能加剧贸易摩擦、加重民众的负担,使法国经济陷入更深的困境。因此,大选热炒“法国货”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