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内陆需求强劲 中国仍可持续高速发展
中新网2月2日电 香港《大公报》2日刊文说,近年,不少西方论者质疑中国经济未来能否维持高增长的后劲,事实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内需不断扩大,内陆省份的需求潜力仍有待挖掘。此外,中国大部分创造的财富是累积在国内的。因此,笔者相信中国经济在未来二十年仍可持续高速发展。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同时拥有全球最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感到威胁。一些国际报章杂志,如经济学人,设有专题讨论及分析中国的发展状况。然而,这些分析通常以西方观点看中国,不尽客观。
九十年代后期,有人提出“华盛顿共识”及“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主张的市场经济及自由民主价值。随着中国崛起,有西方学者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提出“北京共识”,主张由国家主导经济发展。
发展模式自成一格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皆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中国从没夸耀或标榜自己的发展模式,更没打算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其发展模式。基于独特的民族性、历史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天赋资源及制度等因素,加上中央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创造出一套独特的发展路向,是其它国家不能仿效的,因此并不存在北京共识。
芸芸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之中,日本是唯一能跻身经济强国之列的。韩国在九十年代后期才发展起来,并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即“富国俱乐部”。此外,只有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均收入能达到发达水平,但两者的成功全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基本上为大城市及人口不多)和历史因素,其余包括一些石油出口小国。
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早在1810-1820年独立,但为何未能在往后的200年发展起来呢?原因多不胜数,以下一个非常值得讨论。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丁美洲国家过去一直饱受通货膨胀、政治不稳等困扰,国内的有钱人大多选择将资金外调到纽约、伦敦、瑞士等国际银行。资金外流,国家缺乏资金发展经济,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政府唯以高息向西方国家大举借贷,致使拉丁美洲国家沦为西方的经济殖民地,虽然政治上并未受到西方的直接操控,但经济上却被西方紧紧地控制着。此种情形近年虽稍改善,但问题仍在。
过去60年,中国走出正确的发展道路。1949至1979的三十年间,中央政府致力建立国防及军事工业,并发展两弹一星(即核弹、飞弹和人造卫星),巩固了近代国防及军备。有了独立国防才能发展自主的外交政策,走适合中国的发展之路,为其后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奠下基石。故此,中国的发展模式自成一格,其它国家并不能模仿。
内陆省份潜力巨大
近年,有人主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应有所为,采取较强硬的外交态度。笔者则认为,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仍为可行之路。现阶段来说,中国应把发展重心放在经济上,外交上不强出头,不直面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中国人天性爱好和平,从不干涉别国内政或侵占别国领土。纵使在唐汉朝盛世及明朝郑和下西洋之时,也没肆意进行侵略或殖民等行为。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10%高速增长。近年,不少西方论者质疑中国经济未来能否维持高增长的后劲,更有人预测中国经济发展将逐步放缓甚至停滞不前。事实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内需不断扩大,内陆省份的需求潜力仍有待挖掘。经济急速发展造就了沿海一小部分人富起来,但很多中国人只需求一些实用的产品,内陆省份对普通质素工业制品的需求很大,若中央政府能合理地分配国内的购买力,内销市场仍有很大增长空间。早前的家电下乡即为一例。
再者,中国有别于其它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创造的财富是累积在国内的。因此,笔者相信中国经济在未来二十年仍可持续高速发展。(周全浩:浸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