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报:台湾大学甄选 唐朝科举又回头?
中新网2月21日电 台湾《联合报》21日刊文说,“身、言、书、判”,这是唐朝选拔人才的方法,此种方法在当时早已出现了许多的漏洞,也引起了不少的批评,但是,如今这般的取才制度却又回头了。
拥护这种制度的人会说:“交备审资料、面试,让学生有机会在教授面前表现自己,如此也更能使该科系选择其所需要的人才。”这些都不失为是优点,但缺点却也包藏在其中。
唐代读书人通过礼部考试,进士及策后,并不能马上任官,还得经过吏部选拔面试(就像现在学测后还要经过甄选面试)。
不论是唐代的吏部考试,或是现代的甄选面试,其实都包含了“身、言、书、判”这些元素。何谓“身、言、书、判”?体貌丰伟乃曰身,言辞辩正乃曰言,楷法遒美乃曰书,文理优长乃曰判。
面试制度的第一个缺点,便是它那昂贵的报名费。笔者身边就有同学是因为家中经济因素而只报名一间大学的面试。第二,则是那备审资料的制作,费钱、费工、费资源。在面试前的这段期间,各家影印店里无不挤满了做备审资料的学生和家长,有些学生的备审资料甚至是花大钱请专人制作,看到面试制度被扭曲至此,真是哭笑不得。
唐代的科举制度与现代的学测面试制度,所共通的最大缺点便是制度本身所要求的表面功夫与阶级性。表面工夫以现代话来说便是“推荐”二字。唐代读书人为求考取,便会登门拜访名人,将自己的文章与大把钱财奉上,要求名人读它一读,品它一品,这种方式在当时叫做“温卷”。如此便受到了名人的加持,吏部考试不过也难!
而现代学生则是到处请老师写推荐信,当然,推荐信一旦成了每一位学生的必备品,那么,其加分的效果便是有限的。所以,有部分的学生便将一些与该科系毫无相关性的“证书”放入备审数据中,如:钢琴证书、音乐证书…。
试问,是生活在怎么样家庭背景的学生,能够得到这些证书?而,要获得这些证书又得花费多少的金钱与时间?正如台湾大学医学院院长杨泮池所说,大学入学甄选制度对“富爸爸的孩子较有利,对家境弱势的学生不利”。
最重要的是,这些证书如果与该科系相关联,那也就罢了;但,若是与该科系毫无关系,到底何足取?
笔者认为,当今面试的制度漏洞颇多,不是个合理的选才方式。但是如果回到过去联考的年代,一试定局的模式又太过僵化,唯有对现今的面试制度做出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不要假惺惺的备审数据,不要“身、言、书、判”的回头,要朴素而能表达自己就读资格的备审资料,要一个真正现代化,而能打开自由学风的多元入学管道。(郑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