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媒: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旅游打工”的无奈
图为候车区的农民工。张远 摄
中新网3月21日电 美国《侨报》20日刊文说,“旅游打工”的背后,是无奈的现实。企业提供的薪酬待遇、职业培训无法让他们满意,所在的城市又无法给他们情感、娱乐、休闲等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农民工对企业、对城市缺乏认同,随时走人。而这种现象回过头来又加剧了“用工荒”。
文章摘编如下:
近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工众网发布了《农民工短工化就业趋势研究报告》。根据《报告》,短工化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工就业一个相当普遍的趋势,这些年轻务工者在短短几年间,到过多个城市,做过多种工作,长的几个月,短的几天。有人评价他们的经历“根本不是打工,更像是旅游”。
报告显示,25%的农民工在近7个月内更换了工作,50%在近1.8年内更换了工作;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的时间为2年。2000年初次就业的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能持续3.8年,但到2008年,这一时间缩为1.4年。
“旅游打工”听起来很浪漫,西方发达国家有不少年轻人都曾边旅行边打工,行遍万里路,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在大陆的这股“旅游打工”中,不少新生代农民工也把打工看成是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不断寻找能够寄托梦想的工作”。
不过,细看这两种“旅游打工”却有很大区别。与西方国家打工较为完善的薪酬与劳动保障不同,农民工们打工所涉及的职业大多收入偏低,农民工漂来漂去,既难以实现职业层次上的提升,个人从工作中所能得到的经验、技能提升也都乏善可陈。漂,本来是寻找理想工作的手段,却似乎成了目的本身,农民工在漂泊中,距离理想的职业越来越远。当他们耗尽青春后,又该何处安顿?
“旅游打工”的背后,是无奈的现实。企业提供的薪酬待遇、职业培训无法让他们满意,所在的城市又无法给他们情感、娱乐、休闲等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农民工对企业、对城市缺乏认同,随时走人。而这种现象回过头来又加剧了“用工荒”。(钟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