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清代外销的中国画

2012年05月24日 15:52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1757年,清政府决定只开放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于是广州黄埔挂号口成为中外贸易的必经之地,一时商船云集,往来熙攘。此期间,停泊在黄埔港的商船较为著名的有瑞典的“歌德堡”号,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广州黄埔海景》描绘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年的黄埔古港景色。画中央的红色建筑为粤海关的黄埔挂号口。右侧是各国商馆,飘扬着各国旗帜,远处海面上驶来各国大型商船。行驶在近处海面上的是中国式帆船,洋人称为“junk”,指其非常简陋。整幅作品笔触细致,用色淡雅,空间的处理和远景的描绘融入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生动再现了黄埔港当年的景色。

  钱氏自画像系列作品之一,与收藏在美国皮博迪(Peabody)博物馆的那幅自画像完全一样,只是这一幅背景处多了红色帷幕,且色调更为暗沉。钱纳利在中国的自画像多倾向于一种样式:尺寸较小,且较多采用3/4侧,画面背景很暗。他在笔记中这样描述:“除了画老人时用高亮的背景,一般情况下,我用暗色调的背景来增加画面的气氛,突出人物表情。”他一生留下的自画像作品较多,包括素描在内约十几幅,记录了他一生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这幅应该是他到达澳门后的作品,1840年,钱纳利已六十有余,兴许是感叹年华的流逝,他用画笔追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画中的青年钱纳利目光炯炯,神态从容,笔触的变化自然而有活力,足见其娴熟的造型能力。这位英国皇家学院的优资生,如果留在本土,应该会成为像托马斯.劳伦斯、乔治.罗慕尼这样的人物,但他却因家庭的原因漂泊异乡,开启了别样的艺术生涯。从他的自画像中我们似乎可以关照大师心灵一隅:潜心于艺,孤傲不羁。

  清代外销画中,还有一类常见的题材,就是描绘茶叶、瓷器、丝绸这些主要商贸产品的制作工艺。对外国客商来说,这些商品不仅意味着贸易利润,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所以这类题材很受外国人的喜欢,买几幅带回家乡,作为中国之旅的留念,有点类似于旅游纪念品。因此,这类题材常常以成本较低的通草水彩为主,油画比较少见。这幅描绘制茶的油画被归于史贝霖的名下,史贝霖的描绘风景的手法我们只能从他的肖像画背景中推断,在他早期的玻璃油画作品中,风景的描绘非常稚拙,后期成熟的肖像油画中又很少有风景的描绘。而这位画家对风景的描绘相对娴熟,风景的布置、空间的展示、人物的安排,都非常和谐,山石和树木的表现带有中国画元素。色彩以棕红和灰蓝为主,这是19世纪中期外销画中常见的色彩安排,而且这幅画的总体构图和新呱作于19世纪中期的通草水彩《茶贸册页》非常相似,新呱同时也是一位油画家。如果这幅画确实是史贝霖的作品,那新呱的作品就是对他的继承。

  (摘自香港《文汇报》 文:徐全谷)

【编辑:程涛】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