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中国“三公”经费将公开 越细越好
中新网5月31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31日刊文说,中国财政部长谢旭人日前表示,今年中央各部委的“三公”(公务招待、公款出国、公车购买运行)经费预算、决算将在6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公开,行政经费支出情况也要一并公开。这意味着,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以及官员工资福利等行政成本有望进一步公开。
文章表示,在中国,“三公”公开早已是个老话题。说它老,是因为舆论呼吁了多年。“三公”公开又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说它新,是因为虽然中央高层已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公开“三公”,中央部门去年也开始陆续实施,但“三公”公开无论是范围还是深度,都处于初始阶段。公众还无法从一张“三公”经费“简表”中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也无法判定这些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合法,自然也谈不上监督。因此,呼吁官方全面、详细地公开“三公”,仍是舆论不懈的追求。
文章认为,首先,各级政府的“三公”经费必须公开;其次,“三公”经费公开得越细越好,越易懂越好。当然,各级政府的“三公”经费即使被详细公开,也只是公众监督政府的一个必要手段,未必就能达到监督的目的。因此,公开“三公”经费虽然是防范权力自肥的一个重要支点,但要让这个支点发挥有效的反腐功能,官方还必须建立与公众质询配套的问责机制。
文章最后说,建立配套、便于操作的“三公”经费公开和质询机制,不仅有助于缓解长期困扰中国社会的腐败问题,也是改革的必要步骤。虽然目前的“三公”经费公开还远远没有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需求,但它的起航意义不容低估。在舆论逐渐开放的今天,“三公”经费公开的大门打开了一条缝,就应该让它越开越大——这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于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