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报:居民收入翻番 中国经济改革清晰可感

2012年11月14日 11: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如何实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增?  来源:贵州卫视

  中新网11月14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14日发表评论说,近年来,中国高层在各种会议上,多次提出要进行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但是,把十年收入翻番明确列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这是第一次。时间、收入都被具体量化了,使民众对于经济的改革认知更加具象,更加可感,亦更加清晰。

  文章摘编如下:

  连日来,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持续吸引全球目光。除了政治层面的调整,其间释放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号亦颇受关注。值此“中国和世界的关键时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未来的政策导向将直接影响中国乃至世界今后十年甚至更长远的经济发展。

  尽管中国经济已连续七个季度增速放缓,让世界惊心,但中共领导层却对此显示出更大的容忍度,这表明其对经济发展中深层次问题有清醒认识,对力克经济体制改革难关有坚定决心。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列为对未来经济建设五项具体要求中的第一项进行阐述,并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而对于中国的普罗百姓来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显然更让他们感到振奋。近年来,中国高层在各种会议上,多次提出要进行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但是,把十年收入翻番明确列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这是第一次。时间、收入都被具体量化了,使民众对于经济的改革认知更加具象,更加可感,亦更加清晰。中共高层这一强调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制定,表明中央在实现“国富”之后,正致力于开启“民富”的时代。这对于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直以来,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视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屡屡创造增长奇迹的奥秘,就在于让投资和出口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拉动了经济增长。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增长模式遭遇考验。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使得国际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大幅下降;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也存在一定负面效应,无助于中国经济深层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中共领导层已认识到两位数经济增速的时代一去不返,以往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因而,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循环——从外需转向内需,让投资和消费在国内形成良性循环。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要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内需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场中国式网购狂欢便是最鲜活的注脚。11月11日,这个被中国人视为单身男女寂寞日子的“光棍节”,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创造了191亿元人民币的交易额新高。中国人巨大的消费能力不但让世界艳羡,也让人看到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无限潜力与基础。

  而增加居民收入,则是扩大内需的最具体手段,也是人们最直接最具象的感知。只有老百姓兜里有了钱,才敢消费,所以此次报告中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也被解读为是改变未来经济增长结构的治本之举。

  事实上,需要调结构的并不仅仅是中国,中国的做法给了世界经济一个很好的参考,特别是深陷债务危机泥淖的欧洲。有数据表明,昔日欧元区消费需求的主要推动力不再是法国;而投资方面的“动力一哥”德国,在投资上的表现也乏善可陈。有分析认为,德国消费者需要重振其自身消费,法国企业需要加大投资。这一历史角色的互换不仅有助于着手解决两大欧元区国家的失衡问题,也将有助于开始提振短期经济疲软态势。

  欧洲的境遇给了世界一个教训,也让中国执政者们明白,要在经济还处于健康状态就注意“体检”与“保健”,保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不要等到国家陷入危机再采取行动。

  当然,“居民收入倍增”只是一把开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钥匙,中国的一系列改革还将次第展开,包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税收体制改革、金融领域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国有企业改革等多个方面。正如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相信中国的未雨绸缪,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编辑:丁文蕾】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