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澳报:美夺阻碍气候变化谈判“化石奖”实至名归

2012年11月28日 13: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多哈气候大会 谈判聚焦三大热点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网11月28日电 《澳门日报》28日刊出社论说,在多哈的气候大会,美国、日本等国“荣获”阻碍气候变化谈判“化石奖”。这是继去年在南非德班气候大会上获得该奖后,美国再获“殊荣”。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美国长期游离于强制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公约之外,使得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进程严重受阻,因此受到各方指责。

  文章摘编如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八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八次缔约方会议26日于卡塔尔首都多哈开幕,本次大会的主要议题是争取完成关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谈判,商讨进一步落实坎昆会议和德班会议成果。

  本次会议旨在落实去年德班气候大会取得的系列成果,但各方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具体实施、“绿色气候基金”融资、“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上难以妥协,且部分发达国家故技重施,不仅打算推卸责任,而且企图让发展中经济体承担过多义务,给本次会议蒙上阴影。最终能否找到既推动谈判进程又能符合各国根本利益的解决办法,从目前形势看难言乐观。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于2008年开始并于今年底到期,能否确立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确保其按时实施,将成为衡量多哈气候大会成败的关键因素,参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国家的减排目标也成为争论焦点。目前,欧盟表示将履行第二承诺期减排目标;美国则明确表示不会设定《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减排目标;日本、加拿大等国公开表示不加入《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关于第二承诺期的长度是五年还是八年,各方仍有分歧。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国为使发达国家增强减排力度,主张第二承诺期从2013年持续到2017年结束,为期五年。欧盟则希望第二承诺期持续到2020年,为期八年。

  此外,如何处理一些国家在第一承诺期产生的剩余碳排放配额,各方料将展开博弈。七十七国集团主张这些剩余配额不再顺延至第二承诺期,否则第二承诺期将变得没有意义。欧盟内部对此则有不同意见。

  根据《哥本哈根协议》和《坎昆协议》,发达国家在2010年至2012年间共出资三百亿美元作为快速启动资金,在2013年至2020年间每年提供一千亿美元的长期资金,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2011年12月德班气候大会通过决议,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如今,在三百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方面,一些发达国家未能履约,已落实的部分资金,也不符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性质。对于2013年起如何为绿色气候基金融资,也没有确切说法。如何对绿色气候基金进行注资,将成为多哈会议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谈判的难点。

  由于绿色气候基金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约束下,可能成为联合国最主要的一个融资平台,其资金来源、用途、如何管理以及如何评价使用效果等问题都将在多哈展开实质性谈判,相关各方将对此展开激烈交锋,以维护自身利益。目前,美国主张2012年以后保持基金的延续性,但并未对出资金额作出具体承诺,且大力鼓吹发展中国家出资和私人资本进入绿色气候基金,很难让人看到其诚意。欧盟和日本也未对2013年后的出资作出承诺。

  然而,在多哈气候大会开幕当天晚上传来一则颁奖消息,在颁奖礼上,美国、日本等国“荣获”阻碍气候变化谈判“化石奖”。这是美国继去年在南非德班气候大会上获得该奖后,再次获此“殊荣”。作为气候变化大会的传统项目,“化石奖”由民间环境组织“气候行动网络”评选产生。该团体由全球约七百个非政府组织组成,自1999年以来,其成员都会根据各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表现评出“最佳选手”。一直拒签《京都议定书》的美国“赢得”大多数选票,第一个获得“化石奖”。

  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美国长期游离于强制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公约之外,对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反应冷淡,使得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进程严重受阻,因此受到各方指责。正如活动主持人毫不客气地宣读颁奖词一样:“美国,请抛开你的‘孤立主义’,与衆人同行。”为多哈气候谈判寻找突破口,从而减少碳排放,才是超级大国为世界应该做的贡献。

【编辑:程涛】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