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多哈气候大会前景堪忧 资金方案“难产”
11月30日,多哈气候大会走过了四分之一的历程,对于这个首次在海湾地区举办的气候变化大会,不少代表表示印象深刻。图为多哈气候大会会议中心大堂的一只近两层楼高的“大蜘蛛”。周锐 摄
中新网12月4日电 香港中通社3日刊出特稿说,多哈气候大会遭遇不少技术性难题。此次气候大会在技术、立场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前景堪忧。减排的资金问题并没有提及,显示相关解决方案已经陷入“难产”。专家认为,正如会议上发展中国家代表所说,资金问题是多哈会议能否达成共识的决定性因素。
文章摘编如下:
在经过为期一周的激烈交锋之后,多哈气候大会本周进入高级别磋商。而目前大会传出的信息让不少观察人士感到忧虑。北京专家认为,此次气候大会在技术、立场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前景堪忧。
作为NGO观察员赴多哈参会的“创绿中心”研究员李莉娜认为,由于前期关键的政治性问题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接下来,各国部长们需要拿出更大的魄力才能取得谈判成果。
中国官方的表态也印证了多哈谈判的艰难。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指出,第一周的谈判没有取得多少进展,各方都寄希望于各国部长在2日和3日陆续抵达多哈后,能够在更高政治层面上解决问题。
李莉娜向香港中通社记者指出,多哈气候大会遭遇不少技术性难题。例如在有关批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问题上,发达国家认为不需要给出一个各国批准的截止日期,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坚持这样做。同时,第二承诺期的时间、减排水平、参与条件等问题也悬而未决。
专家认为,正如会议上发展中国家代表所说,资金问题是多哈会议能否达成共识的决定性因素。“第一周发达国家的表态让人非常失望,他们称,各国想要给多少钱应该是自愿决定的,不需要形成案文或决议。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至少需要给出对2013—2015年中期资金的一个交代。”李莉娜说。
在当地时间12月2日晚上发布的长期合作行动非正式案文中,减排的资金问题并没有提及,显示相关解决方案已经陷入“难产”。李莉娜注意到,虽然京都轨道的谈判最终进入了文案磋商阶段,但案文中有非常多的括号,表示各方意见不一致,需要进一步协商。
正在多哈参会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也指出,与会的发达国家内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都存在不少分歧,能否顺利敲定《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细节仍是未知数。代表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加中国”强调,发达国家应放弃消极态度,有所作为。
但熟悉气候大会运作机制的专家指出,本周的高级别会谈亦是“双刃剑”。一方面,由于参会人员级别较高,议题集中,往往能够在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但另一方面,磋商受到的人为影响更大,例如组织者对议程的设定等,因此可能形成未经充分讨论的结果,最终还是难以取得普遍认同。
李莉娜说:作为第4年来到联合国气候大会现场的观察员,我知道第二周将充满观点交锋、意见碰撞、利益交换,也可能出现各种“谣言”、指责,而关键还是看几个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的部长们,能否在平衡全球和本国利益过程中拿出政治诚意和魄力,力争有所作为。(施人)
专题:多哈气候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