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腐败高发 专家:分解权力是治本之策
中新网12月20日电 香港《文汇报》20日刊文引述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与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晖的话称,“体系内”监督体制缺乏独立性,“自上而下”的监督模式难以破解强势利益同盟,以及监督人员的自身腐败带来的负效应是“一把手”腐败高发和反腐难的主要原因。而治本之策就是分解与制约权力。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社科院19日发布第二部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2》指出,当前中国反腐形势严峻,大案要案呈频发态势,包括原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等高官相继因贪腐落马,民众忧虑“一把手”监督难。
去年处分近5千县处级官员
蓝皮书透露,201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4,843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4.4亿元(人民币)。此外,薄熙来、王立军、刘志军等高级干部因收受巨额贿赂被移送司法。大要案频出引发对“一把手”权力过大的热议。
蓝皮书指,这些位高权重的官员有长期担任“一把手”的履历,且主要腐败问题也是在任“一把手”期间发生,这令不少干部群众对“一把手”监督难、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领导干部与不法企业主之间的巨额利益输送问题感到忧虑。
专家支招:分解与制约权力
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与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晖表示,“体系内”监督体制缺乏独立性,“自上而下”的监督模式难以破解强势利益同盟,以及监督人员的自身腐败带来的负效应是“一把手”腐败高发和反腐难的主要原因。而治本之策就是分解与制约权力。
毛昭晖认为,应加大党代会为党内权力中心的领导体制的推行力度,辅以人大制度的完善化解“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的现状;发挥党代表在党内的主体地位,破解强势利益集团对施政的负面作用;微观上则通过反腐倡廉制度分进合围,有效监控易于产生腐败的权力节点。 (记者 王珏 北京报道)
专题:聚焦“习李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