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媒称中国雾霾敲响城市病警钟 当反思发展平衡
中新网1月14日电 连日来,严重雾霾天气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引发境外媒体的高度关注,舆论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度污染灾害,予以了多角度的解读。分析认为,污染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是气象原因,还是污染排放?这也不由使人联想到困扰现代社会的“城市病”。中国的“城市病”会不会继续恶化?此次严重雾霾天气再次敲响了警钟。
反思城市病 探寻环境与产业如何平衡
香港中通社13日的特稿称,此番大气污染程度之重、持续时间之长为近年来罕见,有不少网民吐槽北京由“首堵”变为“首毒”,并调侃称,“厚德载雾,自强不吸”。
英国BBC中文网引述此前的评论称,中国多地同时出现雾霾天气,环境状况令人担忧,中国应在环保与产业发展两者间找到平衡。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一场大雾霾也让部分舆论反思,中国应如何改进现代化进程,以避免重蹈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的覆辙。
香港《大公报》指出,工业发展导致能源消耗巨大,机动车保有量剧增,住房新建、扩建和改建数量增多,PM2.5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外界关注。人人有份呼吸的脏空气,又一次让中国人集体反思发展模式。
文章引述耶鲁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陈志武的观点指出,在北京等地的空气质量爆表后,终于看到一味追求GDP增速留下的后患。
气象原因,抑或污染排放原因?
雾霾天气持续,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香港《文汇报》指出,北京当天的雾霾天气主要是由于这两天没有冷空气南下,因此气温上升,湿度上升。而污染物的排放得不到大风有效的扩散,因此造成了雾霾天气,预计在未来三天仍将持续。
文章还注意到,浓雾还导致公路刮蹭、追尾事故频发。河北高速交警表示,雾天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平时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
香港《星岛日报》的报道指出,为免做“人肉吸尘机”,民众争相到药房抢购口罩,罗汉果、木耳等“去尘”食物,大受欢迎。
台湾《旺报》14日引述北京大学朱彤教授的观点认为,严格执行政府应急措施,尽量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