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澳报:台湾新行政团队拼经济须先调和蓝绿矛盾

2013年02月06日 13: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2月6日电 《澳门日报》6日刊出社论说,政治蓝绿对立、“朝野”恶斗,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最大的障碍所在。江宜桦即将成立的新行政团队最该做的一件事,就是调和“朝野”对各项改革的争议,针对目前一些问题“拨乱反正”,提升民意支持度与国民党“执政”声势举。

  文章摘编如下:

  马英九办公室于1月31日在无预警情况下宣布行政机构负责人陈冲因个人健康问题呈辞获准。环观陈冲,过去一年虽是台湾“拼经济”的理想人选,但亦难给台湾经济带来大转机。台湾经济问题肇因于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台湾内部政治恶斗,在政治环境不变下,没有好的社会氛围,经济整体发展自然难以顺畅。

  台湾当局行政部门的人事大地震。陈冲以“身体不适”为由突然呈辞,“行政院副院长”江宜桦随即内定接任。马英九虽有在农历春节前夕、“立法院”休会期间改组新行政团队的习惯,但这次毫无预警的人事变动依然让外界错愕。不过,快刀斩乱麻的操作手法也杜绝流言蜚语对当事人的困扰,更使政局免陷混沌不清的尴尬境地。

  陈冲呈辞,当然有身体欠佳的因素,但并未到非辞不可的地步,关键应是政治问题。一方面,民进党的“火大”游行提出了“换内阁”的诉求,甚至提出要“罢免马英九”,在野党一味反对,给马英九相当大压力;另外,陈冲个人在施政时也感觉力不从心,“拼经济”无法立竿见影,挂冠求去是非不得已的选择。

  鉴于台湾“朝野”“统独争议”始终难以化解,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从刘兆玄的技术新行政团队到陈冲的财经新行政团队,总要面对混乱的政治格局。陈冲及其团队称得上是经济型团队,其财经官员堪称是当前台湾社会中的不二之选,所采取的各种财经政策也大都符合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是“拼经济”需要时间,难以立竿见影,当然也难以完全符合社会民众的“有感”需要。

  但必须肯定,过去一年来,在陈冲主政的“行政院”有效执行下,两岸关系平顺,经贸合作逐渐深化,在东亚地区动荡不安之际,为台湾争取到安定的外部环境,得以全力发展经济,也为台湾下一阶段成长累积了相当实力。在经济逐渐走出阴霾转趋乐观之际,陈冲离开政治舞台,不能不说是遗憾。

  其实,马英九在陈冲新行政团队完成第一阶段年金改革并对外公布后宣布新行政团队改组的消息,“行政院副院长”、秘书长、“交通部长”、“经济部长”和“经建会主委”等人事也陆续曝光,“行政院长”将于18日交接,新新行政团队正式上路。江宜桦是次“组阁”,是马英九第二任期新阶段的开始,应可视为“战斗内阁”的成立,显示马英九开始筹组班底应对2014年的选举,并为2016年的“大选”及早谋划。

  毕竟国际经济危机总有一日会过去的,国际经济环境不佳总不会永远,但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是台湾政治中蓝绿对立、“朝野”恶斗的问题却看不到解决的前景,这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最大的障碍所在。面对岛内政治内耗的困局,“新内阁”必须先针对目前一些问题“拨乱反正”,提升民意支持度与国民党“执政”声势,然后才能展开战斗,为执政党赢得2014年选举。

  经济乃生存发展的命脉,新任命的“阁揆”、“副阁揆”和“经济部长”是政治及交通背景出身,并非以财经见称,因此在财经领域上须知人善任,充分授权。因而新行政团队要尽快上路,在政务的推动上必须协调一致,先在党内和“部会”间做好协商,才能专业分工、分进合击;其次是推进“朝野”的政策对话,让改革政策尽快推动,并要与民众沟通,让民众充分理解当局的政策,上下齐心,政令畅通,“打拼”经济才有把握,才能得心应手。

  江宜桦即将成立的新行政团队最该做的一件事,就是调和“朝野”对各项改革的争议,完成马英九第二任的改革意志,这是除了要赢得2014年选举外,可以让马英九赢得历史地位的头等大事。新行政团队组成之后,没有见习的时间,也没有观望的空间,必须马上就位战斗岗位,全力以赴,才能符合岛内民众的期待。

【编辑:程涛】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