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媒聚焦习近平首访:展现大国全方位外交布局

2013年03月19日 11: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3月19日电 中国官方18日宣布国家主席习近平履新后首次外访消息,新领导班子的外交工作由此开启。海外华文媒体高度关注,分析出访路线,前瞻访问成果,认为新班子的全方位外交战略,已经开始布局。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宣布:应俄罗斯总统普京、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南非总统祖马、刚果共和国总统萨苏邀请,习近平将于22日至30日对上述四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台湾《旺报》文章认为,习近平上任不久,即把俄罗斯和非洲当做是出访第一目标。这是中国对美国在亚洲进逼中国的回应。但从更宏观角度看,这也展现出中国近年来不断执行的“全方位外交”战略。

  文章特别指出,中国除对美提出“新型大国关系”,政策执行上,也不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美国)里”。此次习近平出访跨越亚洲、欧洲、非洲3个大陆,即是“全方位”外交的具体展现。

  国际社会对习近平的外交路线方向甚为关心,针对国家的选择,美国《世界日报》认为安排相当有深意:北京另辟蹊径,既要对美日外交对中国的包围“迂回回击”,同时又要开拓有利于中国未来外交及经济发展的更大空间。而出访俄罗斯与主要非洲国家,正可以达成上述两大目的。可以这样说,习近平式的中国全方位外交,从首次外访徐徐拉开序幕。

  香港《成报》引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的解读说,今次外访,习近平涵盖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等多重因素、多个领域,是中国全方位和平外交的具体体现。

  BBC中文网关注到中国官方媒体的一则“前瞻”评论称,习近平的这次出访跨越亚欧非三大洲,体现了中国的全方位外交, 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和“谋划未来、影响世界”的访问。

  一般意义而言,一国领导人上任后首先访问哪些国家和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国外交政策走向,表明该国与往访国双边关系的重要和急迫性。公开数据显示,十年前胡锦涛首访目的地便选择俄罗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所长冯玉军表示,习近平此访延续了胡锦涛的传统,反映出中方对发展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意在定调未来10年中俄关系发展方向。

  香港《大公报》说,分析人士认为,选择俄罗斯作为出访的首个国家,表明中俄关系是习近平时代中国外交政策重点之一。《文汇报》引述专家的话说,习主席将俄作为第一站表明,中国坚定不移地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十分明确,此行中俄将加强经济合作以及社会往来,意味当前中俄关系官热民冷、政热经冷局面将改变。

  针对非洲,《大公报》引述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话称,体现了中国对发展中非关系高度重视,相信此访会对全面深化中国同往访国家关系,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进一步拓展中非关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金灿荣指出,在非洲方面,中国会倾向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会就如何减少贫富差距、均衡发展有所表态。

  此外也有评论说,习近平的非洲之行预计将延续上届政府的对非外交政策,加大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非洲和平与安全的关注,支持非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BBC中文网文章认为,习近平此次出访显示中国与非洲近年来更加密切的关系,在习李政府任上会再度增强。

  针对中国的外交思路,美国《侨报》的观点认为,“习李”外交发“力”不避“利”。杨洁篪和王毅两位外交团队核心人物的背景,与中国外交近期遭遇的“烦心事”基本吻合。高层用意不言而喻:通过建构积极的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促进热点问题的解决,是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外交重心,而任用“对的人”或能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除了人事安排上的用心,习、李也利用“两会”期间的种种渠道与平台,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的声音”。综合习李公开讲话、官媒新闻披露看,习、李国际观更务实、更精确化、更具战略性:一端是设置最基本的底线,一旦“被触底”该发力时就发力;另一端是毫不避讳对共同利益的追求,提供竞争合作的无限空间。

  文章认为,经过最近这些年的演进,新一届领导人学会了西方政治家的坦率,能够开诚布公、理直气壮地谈利益,讨价还价,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去说服对方。

  FT中文网的稿件则认为,今年“两会”期间杨洁篪强调“公共外交”,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公共外交已经融入到中国外交的制度设计与外交活动之中,它打破了外交的神秘性,为中国与世界全面对接提供了多种渠道,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之间,中国成为世界之中国。

【编辑:吉翔】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